正在鬱悶的無法排解,王老板卻看到他帶來的吃食長了黴,他的眼睛突然一亮,心裏頓時明朗起來——上浦陰雨的氣多,空氣潮濕,是否紙質的東西因存放問題,大多數損毀了呢?
完全有可能,這一現讓王老板差一點蹦起來。 . .
事實很快證明了他的想法,即使古籍,上浦地區遺留下來的遠比北方地區少。
既然如此,民國的明星招貼隻有東山地區是聚集地,有大量留存,他由此斷定:民國的廣告招貼存世量肯定很少!
這個現,太有意義了,精明的王老板意識到招貼畫目前賣價太低,而且不久的將來,民國招貼畫將被淘盡,市場上將很難買到!
王老板興奮之餘,直撲東山並駐紮下來,專門搜羅招貼畫。
他三五元收,六七元收、十元八元收,最後收購價到了三四十元,而到手的招貼畫近二千幅,可是再也收不到了,貨源幾近枯竭。
王老板花一萬多塊,買了一大堆招貼畫快快樂樂的回帝都,把貨物存放起來,仍舊零星買進,沒出半年時間,民國明星人物招貼畫價格扶搖直上,竟然在兩個月時間裏,品相好的升到了千元一幅。
王老板手裏的二千幅招貼畫全部是上品,他逐漸投放市場,僅此大賺了一筆,幾近二百萬元。
老王頭不顯山不露水的大賺一筆,沒有揀大漏那麼風光,可賺到的是真金白銀,從此有了家底,做生意有了底氣,雖他的眼力和眼界沒大幅度提高,卻並沒有就此淪落,也沒有太張狂,照樣不賭不嫖,踏踏實實的幹事。
後來他逐漸現,待在帝都,有不的壓力,他做生意樸實,檔次上不去,不適合高檔精品需求旺盛的大城市,所以決定到德城展。
他的做法是明智的,德城古玩市場在全國比較著名,老貨多,價錢便宜,他手頭寬裕,便打起集藏貨物的主意。
王老板是有主意的人,對古玩的走勢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眼見清三代的瓷器在市場上行情火爆,異常搶手,他並沒刻意和大家爭,而是把目光投向晚清民國的瓷器——各類大瓶。
那時候民國一百五十件的大瓶,完好的一對,才一千多元,三百件的也就三千多元。
德城市場二百多家店鋪,周邊各縣的古董商,販子,以經營瓷器的占多數。
王老板悄沒聲的收購晚清民國的瓶、帽筒、瓷器,選的都是沒毛病的,畫片和瓷質好的,有的貨貴幾百塊,他照單全收,經過三四年的努力,他收購了幾百對大瓶和大量瓷器,卻不為人所知。
古玩行沒有永遠攀升的行情,也沒有永遠冷落的品種。
王老板低價收購瓷器的幾年時間,民國的大瓶價格從一千多元,狂漲到六七千元,而清三代瓷器價格也是狂漲,精品的沒有破損的品種,市場上幾乎看不到了。
王老板家裏有糧,心裏不慌。
他來來去去,心態平和,不為生意的冷清而擔憂,所以總是看到他沉著的進進出出,完全沒有普通古玩商人的焦灼。
不知內情的人覺得不理解,他們根本想不到其貌不揚,沒有傳奇加身的王老板,是古玩行裏的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