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西郊,安山村,夜幕之下此處燈火也是星星點點,比起城裏山村之中多了一份靜謐與安寧,但村民家中的氣氛也是同樣的熱烈。此處原來是肖家農莊所在,後並州的安定吸引了來自全國很多的流民,農莊的規模越來越大就變成了村長,如今這裏已有一千餘戶,六千餘人。對一個村子而言,這樣的人口在中原幾乎不可想象,但在並州卻不在少數。
“城裏響鍾了,城裏響鍾了……”一隊孩童出現在村中道路上,一邊戲耍一邊則是大漢,原來晉陽城中厚重的鍾聲隱隱間也傳到了安山村。
並州的冬夜是極為寒冷的,不過這些孩童們都毫不在意,人人頭上都在冒著白氣,一邊玩耍他們還會跑到村民的家中,拿上一把黑豆嚼的嘎嘣嘎嘣。孩子們身上都穿著冬衣,但和大人們不同最外的粗布麵有好幾個顏色,因為那都是父母用舊冬衣為他們拚湊而成,卻是極為暖和。
王三順家是安山村一戶普通的農家,前年方才從河南郡搬遷而來,家中的大哥如今在張遼將軍的玄武騎,二哥則在今年征兵之時進入了潘鳳將軍的飛熊軍,三順也想去征兵的卻是不讓,地裏需要勞力,家中老人也要人照顧,不可以沒有男丁,再言他還是今年方才成親。
屋裏的爐火燒的很旺,和外間簡直是冰火兩重,在並州從冬月到臘月百姓家中都有煤炭供應取暖,他們隻需在開春之時為縣府的公地進行耕種,或者是加固河堤開挖渠溝以抵消這筆開支。平時家中可沒有這麼暖和的,今是除夕,家家戶戶都在辭舊迎新之時放開了一些。
“娘,這是裏正送來的冬衣,大哥托人送來的,你穿上試試,軍營裏的東西就是實在,往身上一穿再大的雪也不冷,棉鞋是孩兒月前在晉陽集市上買的,西河張公子商行的貨……”帶著媳婦和老娘吃完了年夜飯,王三順很是鄭重的從牆角的木箱裏翻出了棉鞋和棉衣送到了母親麵前。
“哎呀,這冬衣真是暖和,老大怎麼不留著自己穿啊,他一個人在外麵不容易啊。”這邊媳婦幫著婆婆穿上新冬衣,老婦便是由衷讚道,在軍隊的裝備上肖毅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就這冬衣不但能穿還能蓋更是輕便。
“娘,大哥今年作戰有功已經升了隊長了,這是隊長才有的,當然好了。”王三順聞言笑道,這件冬衣還是軍中之人專門送過來的。
“好好好,當官了,可為我們王家長臉,如今家裏吃得飽穿的暖真是好日子,以前在河南想都不敢想,可惜你爹走得早,沒趕上啊。”老婦人不知道這隊長是個什麼官,但也是喜笑顏開,不過想起丈夫卻有些淒然。
“娘,爹要在有靈看見咱家現在這樣肯定也會開心,一開始來得時候聽那些鄉親把冠軍侯的跟神一樣,兒子還不太相信,可現在全信了,他們的還不夠多了。娘,爹常做人不能忘本,咱家今年還有不少餘糧,君侯又打了一場大仗,我們過了年給縣裏多還一些吧。”見母親眼眶泛紅,王三順急忙轉換了話題,他們來安家之時可都是縣裏扶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