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公眾所知道的,和景裏這個“前地球人”所看到的,必然不同。
公眾隻以為圖靈係統是幫助人類重建文明,而景裏看到的卻是火星人類按照既定的曆史車輪,又重走了一遍。
人類的發展進步依然和以前一樣是螺旋上升的,走過的路依然會再走,犯過的錯誤依然會再犯。
整個火星曆史就是地球的翻版,忠實的按照每一個環節在走。
這裏有達芬奇,有米開朗琪羅,有愛因斯坦,有瑪麗蓮夢露,同時也有林肯,斯大林,赫魯曉夫,當然還有希特勒……
街上的人穿的是阿瑪尼,噴的是香奈兒,用的是LV,社交網絡掛著的是臉書。
這裏有人造河,沒有海,所以沒有大型海船,不過卻有陸船,有麥哲倫,有“發現新大陸”的航行曆史節點。
火星重演地球的曆史以及當下,有一半和景裏在地球的認知相同。
圖靈係統如同上帝手裏的紡錘,精準的絲織了半個曆史與文明。
當然,景裏對這些在開始幾年的驚訝之後,後來其實也就不很在意了,因為對於他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影響。
他依舊是上學考學,畢業出來工作,每天的吃穿用度,和以前沒有什麼差別,一如曾經在地球一樣,過著正常的生活。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區別,可能就是社交網絡的技術環境更加超前一些……
景裏拿出手機來,查詢了地鐵時刻表。
一個虛擬的箭頭,出現在了他的視野裏,給他導航向布朗克斯區167街地鐵的方向,並在箭頭上,顯示了下一班地鐵,到達布朗克斯區167街地鐵站的時間。
目前已經有一班地鐵到站,不過林舟來不及趕過去了,他揮了揮手,隨著他的手勢動作,箭頭上的顯示時間切換成了下一班地鐵的時間。
增強現實技術。
在地球上很多人稱其為AR,這是一種運用多媒體、三維建模、實時跟蹤及注冊、智能交互、傳感……多種技術手段,將虛擬信息與真實世界融合的技術。
將計算機生成的文字、圖像、三維模型、音樂、視頻等虛擬信息模擬仿真後,應用到真實世界中,實現信息的“互補增強”。
簡單的說。
就是把計算機裏的影像,投影到現實中來,和人眼的視野重疊。
這項技術,最早或許起源於HUD係統,從航空領域到汽車,再蛻變到AR。
景裏以前生活的時代,就有AR眼鏡這種產品,其實已經能很大程度上實現這種效果,隻不過應用範圍不廣。
而在火星這裏,這項“增強現實技術”是全民應用,每一個火星公民一出生,就要像打疫苗一樣,被在三叉神經處,植入一個納米生物芯片,叫做:群視芯片。
這個“群視芯片”的功能就相當於一個AR眼鏡,能夠直接在人的視網膜上投影虛擬影像,能夠反饋人的一些簡單動作,與虛擬影像產生互動。
當然了,這些都是要建立在連接了“公共網絡”的基礎上。
公共網絡。
這不是什麼技術詞彙,至少在聯邦語裏,他就是一個專有名詞。
公共網絡就像是一個大的房間,隻有進入房間的用戶,才能使用群視芯片的增強現實功能,而在公共網絡裏,所有人看到的東西都是互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