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詞,所有看過莊子大宗師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因為它就在“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這句話的前麵。
也可以說,真人之息以踵,根本就是對前麵那個詞語的解釋。
哪個詞?
入水不濡。
當年許廣陵還特意查過“濡”這個字的意思,發現是“濕”,或者說濕潤,這和他看到這句話後的第一理解完全不一樣。他的理解是什麼?
是“溺”,溺水。
也就是說,在水裏,不會窒息。
然後他就幹脆用“入水不溺”這個詞語來查找,然後這一查,就發現,這麼理解的居然不是他一個人,在先秦時候的其它一些典籍裏,已經存在了!
而後麵,就在莊子裏,在秋水篇裏,直接有了對應的另一個說法,“水弗能溺”。
也因此,從莊子的本意可以知道,入水不濡,就是入水不溺。
但這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秋水篇,也得是莊子寫的才行。——問題來了,秋水篇,是不是莊子寫的呢?
不知道,或者說不確定。而當前的研究者普遍認為,不是。雖然這篇文章寫得確實好、非常好、特別好,而且好多關於莊子的典故,都是從這篇文章裏來的。但是從裏麵的一些描述及用語看,細究起來,確實不大像是莊子本人的手筆。
這就比較坑了!
就好像直到現在人們也無法確證《後出師表》到底是不是諸葛亮寫的一樣,從好多證據來看,它不是,或者說不像,但無奈它寫得好呀,尤其是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簡直就是諸葛亮整個人生的寫照。
再沒有比這八個字,能更精確地概括其後半生的了。
如果這篇文章不是諸葛本人寫的,恐怕其本人看了,也都會老淚縱橫,然後將文章的作者引為知己。
但這恰恰就是最坑的地方,那就是讓後人完全無法通過“質量”或者說“水平”來分別真假。因為真貨假貨,水平差不多,甚至有的時候假貨的水平似乎還要更高那麼一些。——你怎麼分辨?
不像紅樓夢,其後四十回續作,不論是風格還是水準,都完全無法和前作相提並論,所以一經發現、提出,學界很快就眾口一詞了,意見統一。——這就是續作,而非原作。
不需要任何的外在證據。
作品本身,就是證據!
想著這麼的一些東西,其實在腦海裏思緒的時間隻是一瞬,然後,許廣陵以確定的語氣回答章老道:“水弗能溺。”
這個答案顯然是錯誤的,把大宗師篇從頭找到尾,眼睛找瞎了也不可能找到這一句,所以如果是考試的話,許廣陵此時已經零分出局,但分明的,這個回答,又明顯表示許廣陵完全明白章老的意思。
也因此,章老便笑了笑,陳老先生同樣於此時笑了笑。
小毛孩在兩個老頭子麵前耍小小的不是花招的花招,還是頗能令兩位老人開心那麼一下下的,在笑意中,章老道:“對的,就是入水不溺,但這其實也沒有多大意義,再怎麼入水不溺,掉到海裏,照樣淹死。”
這次是換許廣陵笑。
他好歹也是潛過水的人啊,對這方麵的基本常識,肯定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