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內,許廣陵由沉靜而至狂放,又由狂放而至淡然。
這就是內竅打通前及打通後給他帶來的,身體之外的,精神上的影響。
身體狀況,決定心境及意識,這是許廣陵早就知道的,兩位老人也給他提過這個問題,不過隻是稍稍一提。
未著重提示,並不意味著這個問題不重要,也有可能是他們認為,遲早,他會親身證驗這一點。
其實許廣陵早已有所體驗。
但無疑的,今天的感受最為深刻,就如坐過山車一般。
許廣陵不覺便想起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據說圖書管理員少年時就被這篇文章給激勵過,不過激勵到什麼程度就不知道了。
許廣陵看到這篇文章其實挺早,小學三年級的時候。
然後就是全身熱血上湧,並把這篇蠻長的文章一字不漏地給背了下來。
好些不認識的字,查了好多遍字典的。
時隔多年,許廣陵這時所想到的,卻是這篇文章中那段不那麼熱血沸騰的地方,甚至是當初的時候他覺得臃腫和累贅的地方。——那段,關於老年人和少年人的對比。
“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
……
很多的,一大串的對比。
老年人,和少年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巨大的差別?
除了“老年人走過的橋,比少年人走過的路還多”這一人生經驗積累差別之外,更主要的,此時此刻,許廣陵將之歸因為老年人與少年人的身體狀況不同。
老年人,氣血枯敗,支撐自身身體內的代謝已是勉強,然後,五官百體皆衰,音樂無感覺,飲食無滋味,其它也大多類此。
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又怎麼可能保持對外界諸多事物的興致勃勃?
同樣因為氣血不足的原因,他們會本能地朝著省心、減事、能不折騰就不折騰的路子上走。
而相反,少年人氣血充沛,在這種充沛的支撐之下,會可著勁兒地折騰。
哪怕最簡單的走路,也會是看到小石頭,腳就想踢一下,看到小花小草,手就想抓一下,如果路上正好有個不太高的障礙,那麼放心,他不會多走兩步從旁邊繞過去,而多半是直接從障礙上方跳過去。
甚至不排除有那麼一小撮,跳過去還不過癮,跳過去之後他會再跳過來,然後再跳過去!
是心性跳脫麼?
是!
但這種心性的跳脫,根子還是身體中氣血的充沛。
而這種人一旦心誌稍微高遠,能按捺點這種跳脫,會更容易在學業事業等方麵有所成就。因為單純就身體條件來說,他們確實比一般人擁有更厚的本錢。
最簡單一點,精力充沛!
一般人每天需要睡八個小時,甚至睡十個小時都還精神懨懨的,但他們可能隻需要睡五六甚至三四個小時就又精神滿滿了。
也因此,很多老年人喜歡調皮的孩子。
假若一個老年人有兩個孫子,一個皮得很,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人憎鬼厭,而另一個卻是個乖寶寶,聽話得不能再聽話。這老人家會更喜歡哪個呢?
可能不少人會認為是乖寶寶。
但現在,洞徹了其中脈絡及因由之後,許廣陵的答案是,至少八成以上的老年人,會更喜歡那個人憎鬼厭的小家夥。
因為他的身上,“生命力”更旺盛。
而這對老年人來說,是一種最本能的吸引,哪怕隻是看著,也會覺得自己也仿佛精神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