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大地之脊(1 / 2)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這是前段時間,許廣陵所看過的圖書管理員的詞。

其實更早的時候,他還看過宋人的一首詩: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

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遊其間。

這一詞一詩,詩詞的作者身份差異巨大,但兩首詩詞所體現的某種況味,倒是很有那麼點類似。

詩是一個叫王令的人寫的,王安石很賞識他,也有簡拔之意,如果情況正常發展的話,王令很可能成為王安石宰執期間的一名得力助手,可惜,此君英年早逝了。

昆侖之高有積雪!

這句看似普通的話其實並不普通,就一句話,以那個年代,作為一個身在內陸的人,他是如何知道昆侖之高有積雪的?

就連現代,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高山雪線這種東西呢。

其實類似的詩詞還有不少。

比如同為宋人辛棄疾的那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係?姮娥不嫁誰留?”

又比如明人王陽明的那首《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我們今天看來,這兩首也都很普通。

但他們的那個時代……

尤其後麵這首詩,王陽明寫的時候,才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小毛孩子。

這些人,是真正的“思接千載,視通萬裏。”

從阿爾金山無人區,向著昆侖山脈而去的時候,望著遙遠視線盡頭的皚皚白雪,許廣陵不自禁地便想起了這些,然後不由得地心中感歎,古往今來,天下之大才,何其多也!

身為超凡者,並越來越超凡,在幾乎所有的方麵。麵對這些人間傑士的時候,許廣陵心中卻是慚愧。

無它,他是外掛玩家,而人家是天賦玩家。

這沒得比呀!

當然,也隻是慚愧而已,是不可能上升到自我否定的地步的。

而究其實,所有的天賦玩家,其實也都是開了掛的。——相對於其他芸芸眾生來說。

所以頂竅的通與不通,其實是兩個極端,更合適的描述是,與外界的連通程度,是多少?比如5%或者20%這樣的,哪怕普通人,應該也不存在截然不通,譬如0%。

也因此,他以前在兩位老人那裏的時候,手足四竅的打通,並不是虛假,隻不過那種打通,比較low而已,層次不高。

同樣的,兩位老人頂竅打通後,其所帶來的優勢,在很多方麵,是遠比不上伊藤姐妹的。不過姐妹倆作為普通人,並不會怎麼運用這種天賦,從某種意義來說,也可謂是暴殄天物了。

身為中原人,許廣陵以前對昆侖山、昆侖山脈的了解並不多。

其實他對所有的山脈都沒什麼了解。——這些東西,距離普通人有點遠,遠到正常情況下,可能一輩子都不了解。而就算不了解,也無所謂。

他以前的旅遊,也最多就是在黃山泰山華山等這些地方轉轉而已。

半日遊、一日遊最多兩日遊的那種,完全就是浮光掠影,走馬看花。

而當身份轉變,在定下了“踏訪九州所有的山脈水脈”這個計劃之後,許廣陵開始真正地接觸和了解這一方麵的知識,也由此才知道,在九州的北方、西側,或者直白點說西北位置,有一片巨大的大地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