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廣陵一直以來,相處的兩位老人隻是章老先生和陳老先生,時間久了,下意識地也就以為老人家就是這個樣子,卻未去想,這是兩位“非典型”老人。
兩位大宗,一位醫學上的大宗,一位武學上的大宗。
兩個開了竅的人,一個開了頂竅,一個開了頂竅兼兩手心竅。
這樣的老人,普天之下,估計也是屈指可數的。普通的老人,又如何能與他們相提並論?
此刻,在場的這些老人,從世俗的意義來講,其實,也都不是“普通的老人”,他們又有誰不是養尊處優之輩?誰沒有專門的生活護理,誰沒有專門的醫護人員?
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從生命的立場而言,他們和普通的老人一般無二。
生命並不因他們社會地位的尊榮而有所偏愛,睡有講究,吃有講究,護理有講究,醫治有講究……林林總總,最後,該一身病痛的,依然還是一身病痛。
普通老人是什麼樣子,他們一樣是什麼樣子。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
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
隻貪利祿求榮顯,不顧形容暗悴枯。
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這是道藏中的一首小詩,許廣陵此刻想來,隻是淡淡微笑。
不是居高臨下。
也不是看透榮華。
而是,一切,又哪有那麼容易?
若所謂的“大道”最終求不來,那所謂的求大道本身就是迷途,反不如貪利祿求榮顯來得踏實。
隻是,“形容暗悴枯”,這確實也是一個大問題。
至少,假若生命可以用金錢來換,如果存在這麼一個轉換通道的話,在場的絕大多數老人,估計都會拚了全部或至少過半的身家,來置換的。
生命都到了這個程度,金錢算什麼?那真的隻是王八蛋。
對在場的這些老人來說,一百億、十億、一億、一千萬,估計沒有任何區別,當然,再少就不好說了,畢竟生活還是要有著保障,雖然他們大多數的花費,都有國家來支出。
也不排除他們中的一些,甚至不少,兩袖清風。
許多老一輩,清白得連今人都不敢相信的。
許廣陵又想起了道藏中的很多人。
他們要不是進士及第,要不就是“累進士不中”,要麼是太守之子,要麼就是縣令之子等等的。
真正的升鬥小民,卻是寥寥無幾,或者說,跡近於無。
就如“不求大道出迷途”的小詩作者,即是進士。
想來也是,為五鬥米而奔波而折腰的人,又哪有時間、哪有精力、哪有心神去求什麼大道?他們要求的,是祿米,要拜的,是財神。——這或許不是大道,卻是實實在在的正道!
從當前世界醫學的整體進展看,其實正在從藥轉食、從外轉內,從醫療轉為鍛煉,禁食、瑜伽等等替代醫學的興起,正昭示著這樣的一個趨勢。
隻是,才隻是一個苗頭而已,說是星星之火也不為過。
全民修道的日子或許會有的,這畢竟是生命的本能需要,沒有人能夠拒絕來自生命本身的甘甜。
但那應該是在未來。
社會資源極度豐富之後,任何人自出生起,一生的衣食都不求而自足。然後整個的社會活動不是偏向於衣食,而是向著更高層次、更多元化的方向進展。
屆時,遍布於民間的,可能就是“太陽係研究社”、“蝴蝶研究協會”、“修道館”等等的什麼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