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循序漸進(1 / 2)

有觀日台,自然就有觀月台。

觀日台在山腰的東南側,而觀月台被設置在山腰的西南側,兩台隔著一個正南,遙遙相望。

“庚申夜月華,其中有帝流漿,其形如無數橄欖,萬道金絲,纍纍貫串,垂下人間,草木受其精氣,即能成妖。”

這正是鄭琴背的那一段話。

嗯,倒過來。

這段話出自清朝袁枚的《續新齊諧·帝流漿》,也可以說是古代的誌怪類小短文,類似於《民間故事》什麼的。這本書許廣陵很早就看過,倒是不久前,才看過同是袁枚的《隨園食單》。

其實“帝流漿”這個名詞本出於道藏,但那是和月華什麼的毫無關係的一種東西。

月華中,到底有沒有什麼神秘的東西呢?

哪怕已經大宗師了,許廣陵也依然不敢對這話打包票。

當然,不止是月華,還有日光。

道藏中,不止一家一派,有“采日精月華法”。

而許廣陵現在所知道的是,日月星光,照向大地,經過大地的某種轉化(吸收兼反射)之後,會形成一種被他命名為“元氣”的東西,而這種“元氣”被草木轉化,又變成了“靈氣”。

這兩種霧氣的本質……

以許廣陵當下的層次,還遠不到接觸這種本質的高度。

弄不好,這或許需要先理解,生命是什麼?宇宙是什麼?

所以……

嗯,月華這麼美好,說這麼無趣的事情幹什麼呢。

觀月台的形製,和觀日台類似,但種植和點綴上,就不需要也類似了,那太乏味。

反正以許廣陵現今對於草木的了解和掌控能力,除非生長環境與此地相差實在太過懸殊的,不然,來源於天南海北的草木,都可以在這裏生長得很好。

所以,和兩位老人商量之後,許廣陵在觀月台布置了兩種花。

一種是最經典的“夜花”,曇花。

還有一種則是桂花。

桂花樹是許廣陵直接在山腳不遠處的密林裏移植的,本地天然野生桂花,這個季節,它還在開著花呢。

而在被許廣陵移植到觀月台之後,一夜之間,這株有幾十年齡的桂花樹形態大變,不止是拔高到之前的一倍還多,其花朵的大小與香味,俱皆變得不同。

真正地,有了一種“廣寒仙子”的韻味。

其冷冽之香,甚至直接地就壓過了觀日台那邊荷花的香味。

而環繞觀月台一周的曇花,其開放時,花香一樣不能從桂香的彌漫中突圍出去,而隻能在自己的一方小小空間中,自顧芬芳著。

不過,這倒也符合曇花的氣質。

於是,曇花則觀其形,桂花則賞其香,兩者各擅勝場,並行不悖。

一不做,二不休。

建立了觀日台和觀月台之後,許廣陵幹脆在兩者的中間地段,又建立了一處“八音盒”。

或者說,音樂流泉。

自山頂的雪水,化作溪流而下,這條溪流可是幫了許廣陵的大忙,從前到後,他的許多建構,都是圍繞或依賴於這條溪流而成的,而此刻,又多利用了一下。

溪流被他引出了一條支流,而這條支流,流向的,是一道內中有著千百條“小通道”的石壁。

這石壁是天生,但內裏的那千百條“小通道”卻當然不是。

而是許廣陵這位大宗師並音樂上的一代大宗或準大宗,一條一條地精心安排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