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青帝(1 / 2)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這是《陰符經》裏的話。

這話也可以用在現在的這個情況,聽到問題後,許同輝和這大漢都是閉上了眼睛以進行更有效的思考,而當睜開眼睛的時候,也意味著思考的結束。

有人思考時不閉上眼睛,但會下意識地盯著一個目標物或者點,然後視而不見,又或是不自知地翻白眼,把自己的視線朝自己的腦門上頂。

習慣不同,原因則是一樣的,同樣,原理也是一樣的。

其實冥想時也是這樣的。

人的絕大多數信息都來源於眼睛,所以不論是“專心”,還是“息心”,都要求把眼睛給閉上。

但如果完全閉上眼睛,卻又會因為“孤陰不長,獨陽不生”而陷入昏冥。

那麼具體如何做呢?

同樣是一句話,在明白這個原理原則的基礎上,“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這正是許廣陵之前對三兒說修行很“苦”的原因所在,修行一路上,類似這樣的小關竅,實在是太多太多太多了,多到數不過來,而任何一個小關竅,如果弄不明白,你都走不過去。

就算走過去了,也會因為基礎的短缺,而導致前方某個地方出現更大的陰影。

然後終至走不下去。

長途跋涉中,腳皮磨破,甚至出現了更大的損傷,可能隻是之前鞋裏進了一粒小小的砂子。——你想走得遠,那真的是一粒砂也容不下!

更何況很多時候,根本就不是一粒砂的問題。

就如前世,有的修行法門是以“丹田”為基礎,那丹田位於何處呢?

道藏中,說法不一,有的說是臍下三分,有的說是臍下三寸,有的說是臍下一寸三分。

三分也好,三寸也好,一寸三分也好,這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臍下”。——是人站著從肚臍眼往下,還是人躺著從肚臍眼往下?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也指向兩個完全不同的目標!

這應該是這類修行法門裏最基礎最基礎,最基礎不過的問題了。

遺憾的是,很多“修士”根本就搞不明白。

也因此,他們一輩子的試圖修行,其實都隻是在門外打轉而已。

用另一個體係來衡量,那大抵就是他們一輩子的努力,連個幼兒園的水平都比不上,更不用說什麼小學、中學、大學。

門都不知在哪,何談進門以後?

這還隻是第一個小關竅。

更要命的地方還在於,不管是站著取臍下,還是躺著取臍下,在門外的人看來,都似乎“有那麼一些道理”,也就是說,這個,看上去像是對的。

另一個,看上去,也像是對的!

這不是一堵牆和一扇門。

而是模樣仿佛的兩扇門。——隻不過其中有一扇,是假的而已。

這還隻是“更要命”,而不是“最要命”。

最要命的是什麼?

最要命的是那個假門雖然推起來困難,但真的可以推開!

隻不過進門後,你進的是一個偏僻的小院子。

就如一座格局龐大美不勝收的園林,而你隻是從一個假門進了一個小後院,封閉式的小後院。——但你不知道,你以為這就是那園林,然後你說,“不過如此,徒負虛名。”

邁過十萬八千竅,猶在漫漫道中行。

是以,此道實非它道可比,必須有師。

無師則不成行。

最早的師在哪裏?

沒有最早的師。

最早的人走出一步,後來的人在這個基礎上走出第二步,再後的人走出第三步……

前麵栽樹,後麵乘涼。

如此而已。

對許廣陵來說,前世,兩位老人擔當了他的入門領路人,鑒天鏡在一定程度上擔當了他的“師”。

而這一世,早在一開始,他就定下了這一世的策略。

他以自己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