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天鏡在沉睡。
剛來到這個世界,它便進入了沉睡,或者說晉升。
借助他更進一步的身心體係,鑒天鏡也在和這方天地作更進一步的對接,對接完成後,應是能獲取到這方天地更多的信息。
比之前的那個世界更多。
但這種對接需要多長時間,鑒天鏡自己也不知道,並且連個大概都沒有。
——它也是“新手”。
兩個菜鳥闖江湖。
鑒天鏡能為許廣陵的修行提供很多的條件,許廣陵的進步則也直接帶動著鑒天鏡和天地更多的融合,兩者之間,應該也算是一種“共生”。
不過暫時看來,還是許廣陵占的便宜更多一些。
別的不說,如果沒有鑒天鏡,他當初也根本不會走上這條路,就算遇到兩位老人,那也多半是地球終老了。
而太不可能有這次轉生。
以及以後更多次的轉生。
如果說之前的世界是個池塘,鑒天鏡則讓他跳出了這個池塘,進入了另一個池塘,並讓他得知了大海的存在。
也讓他知道,從這個池塘,到另一個池塘,再到下下一個池塘……隻要一直這麼跳著,就可以離大海越來越近,並最終,成功地跳入大海。
但這中間是有風險的。
與此同時,他掛一次,鑒天鏡也便跟著降級一次。
而且這降一次不是降一級,可能,嗯,可能是從一百級降到九十九級,也可能是從一百級直接降到一級……
那就太苦逼了。
當然,更苦逼的其實還會是許廣陵,因為鑒天鏡再怎麼降級,也隻是降級而已。
而他就不一樣了。
就如前世那首詩所說的: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用這首詩的形容來說,鑒天鏡可以一直摘下去,最多隻是瓜稀、瓜少而己,摘不絕的。
而他,就不好說了。
有過一次成功的轉生,一摘是沒問題的。
能不能二摘三摘還不好說,鑒天鏡對這一點也不太清楚。
但最好不要落到那等境地。
因為,同樣是前世,有個詞叫“每況愈下”。
若是落入惡性循環、慢性死亡的境地,那就太過苦逼了。
第二天,許同輝和田浩兩人早早地便起來,許同輝還好,田浩有點國寶眼,他一夜都沒怎麼睡著。
許廣陵也不管他。
在有限度的範圍內,人多折騰折騰還是有好處的。
這不,昨天這一折騰,兩人就已經是煥然一新了,特別是許同輝,直接在修行的台階上向前邁了一大步。
回首前世,其實,他也在折騰。
從父母之事起,幾年的沉淪,遇到鑒天鏡後,在未知的情況下,生命如遇絕境,於沉淪中驟然驚醒。
一直灰蒙蒙的生命迎來一線天光。
然後遇兩位老人。
從醫,學武,邁入修行,那一線天光漸漸地發展為日月浩蕩。
而且不是外界的日月,是以自我的身心,成長為照耀自我的日月。
一路長白、無人區、昆侖、橫斷山脈,由動轉靜,在靜養中晉升之後,便又再次由靜轉動,從西南,出國境,一路輾轉到南極,然後再由南極循不同的方向輾轉到北極……
前世身在局中,這一切也隻是隨心隨性而行。
而現在看來,雖隨心隨性,卻也勉強中節中律,可堪回味,也可堪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