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立根原在破岩中(1 / 2)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在廚藝一道上,這句話基本可以用來形容材料和製作之間的關係。

論廚藝,甘從式是沒有的。

嗯,用許廣陵的評價標準來看,就是沒有。

但他會藥啊。

燉小野雞不需要廚藝,處理幹淨之後,直接冷水下鍋,放到鍋裏燉就行了。

一直燉,啥都不用管。

什麼大火燒開轉小火,不需要的!

熟沒熟,燉沒燉好,這個甘從式還是懂的。

然後,燉好之後,烹製過程中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燉小野雞,就因為這是靈氣豐厚之地,小野雞的材質比較好,再加上一味藥草的投入,立馬就變得其嫩無比。

濃鬱的香,淡淡的甜。

這一鍋東西,放到前世任何一個大街小巷的門麵房內,哪怕那個門房上沒有任何飯館的標識,也會引得所有經過的人不自禁地要朝裏瞥上一眼,然後引得那些大膽的、愛吃的,自顧自地走進去問一下。

“老鄉,你這是吃的啥子呀?”

這就是材料的威力,更何況加上了極適合的搭配。

美味本天然,烹製不須工。

這是第一道菜,真正是“大巧不工”。

從一些小細節來看,甘從式應該是不懂那些“巧”的,但在這道菜上,他避開了需要巧的做法,以一味清甜,加上主料本身的嫩和香,直接鎮壓一切。

“老甘,這其實也是修行啊,無須千般機巧,隻是一味本心,不知道這個道理,你懂得否?”

許廣陵在心裏淡淡微笑道。

然後是第二道菜,煮野雞蛋。

其實應該還有野鴨等什麼蛋,總共十幾個蛋,七八個品種,

大如雞蛋,小如鵪鶉蛋,大小不一。

顏色則是從灰不溜丟,到黑白相間,到五彩斑斕。

也算是洋洋大觀了。

一鍋煮之!

和著清水一起下鍋的,還有種類比這些蛋的個數還多的各種藥草,有嫩葉,有老葉,有樹枝,也有樹根,有花,也有果。

不是“雜燴”。

還沒等煮熟後的蛋吃到嘴裏,隻看這些藥草許廣陵便知道,甘從式的這個“配方”,極具水平。

這基本都可以直接用來衡量他藥的水平了。

他在藥之一道上的水平和造詣,就濃縮和體現在了這個煮雞蛋裏。

前世,茶葉蛋華夏獨有。

那不需要什麼多高的製作工藝,單純地放入茶葉,又或在茶葉的基礎上,再加入八角茴香桂皮香葉等等什麼的,都可以。

下不設限(隻一味茶葉。)

上不封頂(你就算投入一百味香料,也沒人說你這茶葉蛋“不正宗”,隻要你做得好吃。)

但不高的製作工藝裏,卻滲透著華夏獨有的“道”。

這是中醫理論上的“藥食同源”,在飲食上的投影反應,獨此一家,別無分號。

那麼大的世界,那麼悠久的歲月。

這麼簡單的做法。

別個地方的人居然想不到?

對。

就是想不到。

不是不聰明,也不是缺乏智慧,而就是沒有這個概念。

都說技進乎藝,藝進乎道,但實際上,很多方麵,卻是從一開始,從源頭上,就由“道”決定了“技”的起始。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願在種花家。”

這是前世流傳於網絡上的一句話,並和那兔以及追夢赤子心聯係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