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論語有話道,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孔夫子的本來意思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了,不要說後來人,就是孔夫子的弟子,也未必明白他們的老師當時說著這話時的意思。
但山、水自古以來與人有很大相關。
不說什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單是與山水有關的詞語,便隨處都是。
比如跋山涉水。
比如遊山玩水。
不過跋山涉水稍顯沉重,遊山玩水又稍顯輕佻。對人來說,與山水的親近,用“遊曆、遊覽”來說最為中和中正,不偏不倚。
黃帝祭天,要找山來祭。
為什麼?
因為離天更近。
秦皇求仙,要派人出海。
為什麼?
因為大海茫茫,那水的遠處象征著遙遠和不可知,或許其中就棲著神仙。
這都是人主之輩,離一般人比較遠。
而一般人麵對山或麵對水,會有什麼感覺?
感覺肯定是有的!
而且多半和身處陸地平原時的感覺不一樣。
平原實地固然代表著安穩,同樣也代表著平庸。
但是。
當你登上萬仞之巔。
哪怕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哪怕一輩子或半輩子都平平庸庸,身處高山之巔時,也會不由自主地意氣橫生。
當你來到大海邊上,或者乘船駛於海中。
麵對平靜的海、洶湧的海、溫柔的海、咆哮的海。
不管你往日是平和,是暴躁,是寬厚,是偏激,心或意也都會被大海所牽引,然後不管是引發出平靜還是引發出洶湧,總而言之是導向開闊和遼闊。
所以。
若失望於生活,若感覺自身正被這紅塵磨削,那就去登山吧。
若感覺失去激情,或感覺自身陷於偏激總是莫名其妙地心中生出暴戾甚至連自己都看不慣,那就去涉水吧,可以看看海,可以出個海,也可以潛個水。
然後你或許就會有些不一樣的生活感悟。
然後你的生活或許也為之改變。
為什麼?
其實與心無關。
或者就算有一些心理方麵的因素,心理也隻是一個引子,真正的內在原因,還是氣機互動、物我交感。
高大上點說,叫“天人合一”。
你可以簡單地用磁場來解釋。
是山或水的磅礴磁場造成了你自身磁場的改變。
但這個解釋太偏狹,那種物我交感的層麵也遠不是所謂的磁場能代表的,而有著更深刻也更全麵的內容。
不過這不重要。
就如道德經的那句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一樣,總之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就可以了。
——山水易人。
這裏的“易”是改變。
山之魂魄,水之精神,可以補益人之身心。
是。
身心!
不唯益心,同樣益身。
當站到大宗師的高度,世間的許多東西,都在許廣陵麵前揭開了其麵紗。
這件事,也隻是其中小小的一例而已。
知道是一回事,而知道了之後,再進一步的,便是應用。
而在這件事上,對於許廣陵來說,那可以與人形成氣機互動、物我交感的,可以是山,可以是水,也可以是……
一棵樹。
感受到身側不遠處甘從式那身心兩方麵的平靜,許廣陵微不可覺地淡淡一笑。
老頭兒大概隻能感覺出這會兒會比較舒適,以後也會不由自主、莫名其妙地徜徉於這棵樹的附近,但他多半不知其然,更不可能知其所以然。
其一切行為隻是出於本能。
在此刻許廣陵的眼中,之前他頗用了一些心力才引導生長出來的這棵樹,於靈覺視野下,晶瑩璀璨,美不勝收。
而這個時候。
不論是他,還是甘從式,都被那晶瑩璀璨籠罩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