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說“小凝氣散”,就是把那個“小”去掉,變成真正的凝氣散,單純的凝氣散這三個字,是絕無法讓四海門的幾位地階如此癲狂的。
凝氣散是了不起,是不可思議。
但對這幾位地階來說,他們畢竟已經是地階,而不是凝氣境的小修士。
更不是連修行都還沒有開始的小孩子。
再了不起的東西,用不上,又有什麼好說的?
但“小凝氣散”的出現,徹底地印證了一件事。
早在當日,青雲之路出現在話本閣,第一個看到它的人,也是無意中接觸到它的人,常岩鬆,在看了這個“話本”,修為突然出現躍升之後,當晚這件事就被列為絕密。
為什麼要列為絕密?
因為無法想象!
而隨後,這個青雲之路,其中的每一段每一句甚至每一個字,都被四海門的幾位高層一遍又一遍地翻來覆去地從各個方向各個角度去解析。
越是解析,就越是令他們心襟搖動,不能自已。
話本中的所述,那些都是真的嗎?
最後,幾位地階共同的認定是:是的,那些很可能都是真的!
若不真,不可能會有常岩鬆的莫名其妙的修為突升。
若不真,那二十首實實在在的道詩,不可能無中生有地出現。
若不真,“大道之行,如日如月”這句話的出現及其闡述,還有那位先生說給冷青雲聽的那兩句,“天行健,修者當自強不息;地勢寬,修者以厚德載物。”又如何能讓他們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地去咀嚼去回味?
而越是咀嚼和回味,就越是感覺這短短的字句中,所含的意蘊卻是近乎無窮。
若不真……
那個話本裏,從頭到尾的每一個字,都真實得不能再真實。
但對古懷民等人來說,那看起來無比真實的記述,卻又如同虛假,或者說,仿佛是虛幻一樣,並不實在。
就像是天上的雲,既實,又虛。
不必是天上,山間就有雲。
東山山脈中就有不少較高的山嶺,白雲常在山腰環繞。
古懷民等幾人全都有這樣的經曆,這其實也是幾乎所有東山修士都有過的經曆——
人從山腳向山上行,在山腳的時候,山腰處的雲看得特別真切,但真的往山上去時,卻又從頭到尾,一直來到山頂,也沒碰上什麼雲。
但當站在山頂的位置朝下望時,卻又分明看見,那雲,非常真實地環繞在山腰。
這差不多也是那青雲之路中的記述,給古懷民等人的感受。
他們隱隱地從中感受到了一種“大道”,令他們不由自主想要靠近,想要了解,想要仰望,想要膜拜。
但當真的靠近了,卻又發現,好像什麼都沒有。
那不是什麼大道,那隻是一份話本。
於是。
放開。
走遠。
也不必走遠,隻是走開三兩步,然後回頭,就赫然發現,那裏麵,確確實實地蘊含著讓他們隻要稍作品味,就神魂蕩漾心中悸動的東西。
最後,古懷民幾人共同的又一個認識是:
青雲之路的記述,真,但是,遠。
真,讓他們悸動。
遠,形成虛幻,讓他們隻能看得見,卻又摸不著。
真好說。
為什麼遠?
就因為那凝氣散,因為那通天樹,因為那位先生,因為那句“一萬八千年前,我和另一個人,合力所栽。”
這一切的一切,都距離古懷民他們的層次和認識太遠了。
不要說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就是想,也無從想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