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車船與貿易(1 / 2)

由於部落很早之前就積累了一定的造車技術經驗,所以要製造出新款的車並不難,車輪結構是:車輪軸承用青銅鑄造,外框結構用硬木鑄造,由於是沒有輪胎,隻能在車輪框釘上一層青銅片來防止磨損。製造的車有:單牛車,雙牛車,遠古時代的這個牛的力氣比較大和壯,一頭牛能拉個二三噸貨物不成問題。而驢車也是一樣,不過拉的貨物卻遠不如牛車,倒是跑得比較快一點,用來拉拉貨物和人還算湊合。

同樣還有各種的手推車也是在這裏製造出來。這個工場被華夏命名為:“華夏造車廠”。所有出產的車都配上一塊青銅鑄造的標簽“華夏牌”。並刻有生產日期和編號等信息。

造船廠位於部落下遊的公裏處的一個然港彎,那裏的水深達到米多,河麵寬達0多米。因為部落沒人會造過船,剛加盟的水部落的人也隻能造一些竹排。所以新買回來的那幾艘木排船就成為了研究對象。不過這與華夏心目中船的形狀有很大差別。倒是那些製作木排船的樹木引起了華夏的注意。

於是華夏便命人砍伐那樣的樹木回來研究,發現這種樹木果然是然的造船材料,輕便結實,浮力大,而且比較堅韌。

選定了這些樹木,華夏就開始設計船起來。青銅木刨,青銅鋸子等造船工具一批批從機械廠製造出來。還有一個采用滑輪和杠杆原理的吊船裝備,也被製造出來。

造船的核心是船的龍骨,所以要用一條堅固耐用的樹幹製成,並且用桐油浸泡過,這樣能好好保護船的龍骨,然後再根據這條龍骨用木條釘成船框,再鋪上木板,在船的底部分隔成一個個的密封艙,這樣做是萬一船底的其中一個艙漏水,也不至於整艘船沉末。

造好船底和主要的框架,鋪上夾板,刷上一層防水能力很強的桐油,再根據船的用途建設甲板上的配製,裝上船桅杆、船陀、風帆、或者是人力螺旋槳、還有船錨等等。一艘船就完成了。

華夏打算製造5米*85米的“0噸級別”的船。還有1米*米的“1噸級別”簡單的艇。這樣所有的船艇都能直接航行華西河(種花城西麵與華夏農場中間的那條5米多寬,米深的河)。

在種花城這邊建立一個碼頭,裝上吊臂和建幾個臨時倉庫,用作貨物的中轉。這個碼頭就取名“種花城碼頭”。而公裏外那個造船廠也建一個碼頭,因為駐守的軍隊是共工,就叫做“共工碼頭”。造船廠的負責人是一個叫水周的人,這個水周雖然長得醜,但還算機靈,於是就被華夏重用了。

為了船隻的安全,華夏計劃把一部分“0噸級別”的船打造成戰船,配上床弩和在兩側開5個射擊窗口。把共工的隊伍重新命名為海軍陸戰隊,平時還要訓練水上戰鬥能力和搶灘登陸,作為部落建設海軍的基礎。這海軍陸戰隊平時就用0噸級別的戰船去保衛在外漁民的安全和商船的安全。

當然,外貿船是采用0噸級別的船,也會在船前麵配上一張床弩。但在進入三大聯盟部落的地盤的水域之前,就會停靠下來,再用那些木排船分散去“三河集市”進行交易。

在部落有足夠實力戰勝他們之前,不能讓他們知道在他們的北麵不遠處有一個科技發達的部落。而用來出口的產品,全是食品加產品和竹製編織品。銅器和木器甚至是陶瓷這些超越他們水平的東西是暫時不出口的。當然要等到第一艘商船造出來再去交易物品。

造船廠的要造的第一艘船是0噸的商船,船艙分三層,最下麵一層是排5個人劃槳的地方,中間甲板層是一個米高的船艙,最高一層是1米高的艙(用來睡覺或者裝貨),船倉外麵是一個船桅杆和風帆,前是一門床弩,船後麵是陀。基本上一艘船有15個水手。

00多人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一艘商船終於落水了。經過一輪試航,總算是成功了。華夏把第一艘船命名為:“白圭號”。第一次的行程任務是去“三河集市”交換6萬斤糧食回來。

因為是第一次進行這麼大的交易,為了安全起見,華夏決定帶上共工和他的10個海軍隊員。加上白圭和他的10個外貿員,和15個船員。一共8人。交換的物品是:500斤肉幹、500斤魚幹、10壇麥酒、100罐魚罐頭、000個鹹蛋和000個皮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