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惡的立場(1 / 2)

人之初是善、是惡?我想,你更多的是理解是善,而反對或不做反對,它會是惡。隻是,談到人之初的模樣,善與惡真的好論定嗎?

學習自然可成就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和善惡有必然的關係呢?實際賴於學習,也不見得既能修養成你心中的所善。不學無術,也不見得就修成你想到的惡果。

人類思想獲得理解的統一性,雖立場堅定,卻也隻能算的上一種理解。不見得便是日後的道理。

不是善便是惡,這才應該是我們所知道的對立關係。然而,不是善,不一定就是惡?相反,是惡也未必就真的是惡。考慮到這些問題,我建議,我們最好先拋擲我們現在心中的所善與所惡。

你是否懷疑過?人究竟是善良的後裔,還是罪惡的後裔呢?又或是算得了中間產物呢?

我們常常知道,多半故事走到了結局,會出現不同的觀點或認知上的分歧。如果我們肯冷靜地思考起來,原因可能是故事的某一環節中,碰觸到了我們每個人能見的所善與所惡。交集起來,在我們心中自是是非不同。

兒幼時,思想不發達,所做事不知道好壞、善惡,是無知,也是實在不知。無知兒來有錯,隻因為幼而去其厲懲。年長時,思想該發達,卻犯了過錯,人法便不會因為無知或不知而免其罪惡。思想該發達之時,因無知或不知而觸犯罪惡。是不學無術之錯,不識“三綱五常”為罪惡之先過。

客觀到事物本相,人從塵埃起,也隨塵埃去。人如同世界上每一個分子,都有物質基礎屬性。人類的強化與弱,都表現在了物質上。從認知的形成開始,人就常常由物質傳達信息給中樞,進而影響理智情感;也會由中樞調節物質分泌,來表達肢體行徑。在善惡麵前,兩者都是人性發展的客觀動力。人自然是生物群體,雖思想高能,然而並不能違反物質與物質之間發生的客觀規律。雖來講究,對事情的處理也不是不可由人的思想來控製。

到人法中的有罪,犯罪源於人心的無知和不知,即便算的上無知,如果明知故犯可以理解為一場愚蠢,可否也算是無知或不知。古人雲:不知者不罪。實際勸其可饒恕的話,是為了在罪惡麵前征求從輕發落。明知故犯雖是知者故犯,仿佛也屬人的無知和不知所養成的明知。且不慌有罪就是心中的所惡,無罪就是心中的所善。閑餘在法律之外的人情事故也尚有分讓。

我們先去感受一下那些無知和不知之心吧!從這裏我們邊推理邊揣摩一下這些我們心中的所善所惡。

人成長起來可獨立思考,可以獨立思考在思考之中,不見其究竟偏會鑒其究竟也算是人思考的一種覺悟,屬人心的執著。可以獨立思考在常理之中,又能違背起常理來,屬人心的詭異。日積月累,遇到環境誰也不能全部知其根底,越來越會表現的出其他意。實際我們做不到了解與感同身受,多是我們的不知。

無知也可是不知,不知也可是無知。我們的無知,是賴於活著,不求進步。實際不求上進,也就不能在比較中與綜合中選擇合乎情理的事做。來就是,沒有探索之心,與情理反常,遇到不知情願不知,這樣的想法本身就可理解成是一種無知。實際不知,也可是無知所造成的,但是否無意,也須分辯而論。人雖有知其他意之心,然心有餘而力不足時,也有看不到的道理。對於無知和不知,都算是我們有能力去解決的事,卻那時那刻做不到,也保證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