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不喜歡韓劇後來還是。不知道你會不會介意一個男孩子大學期間開始追起了韓劇。
我常常和室友聊到劇情,韓國的戀愛劇情注重情感的變化,比較細膩,通常要會哭會鬧會安靜下來。畫麵清純,人物可愛、美麗、帥氣。不過,美中自顯到不足。韓國人在戲裏麵容易感情用事,可能還是因為對感情的追求過份濃重的表現吧。
最早接觸韓劇《玻璃鞋》,裏麵一位男主保護女孩死在了壞人的手上。通常劇情要在犧牲上表現的足夠淚點,因此當初年紀還,感動哭過。再後來,看了《我的野蠻女友》,男主的呆板,女主的野蠻。到後來,一棵樹下愛情的等待是劇情的淚點。看過韓劇的《假如愛有意》,也落過淚。無論是都市情感,還是鬼怪一類作品,遇到感情戲依舊是比較嚴肅,聲情並茂,屬悲屬歡,不隻是單調的畫麵。
凡人看來大哭總要實際過一滴流不到嘴角的淚水,開心也會一時半會的奇奇怪怪。
中國情戲拘泥於大手筆,若非唯美複古風,百年孤獨後千年相遇,總與現實差距,不容易拉近淚點。近年來,國人跟進了腳步,拍了《那些年追過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原來你還在這裏》,《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致青春》……,也隻適應了國人的口味。和韓劇的差距,除了劇情情感流露不足夠單一,便是少了些鬧心的哭泣。但各有不同,國劇還是習慣充當愛情的字典。
總信賴了當下存在的另一種察覺還是最美,所以突然接受了最流行的一切。
能夠選擇多元化自己的人,大多都需要時間來服自己。也是猛然間發現這樣的自己,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或者好奇別人沉迷的快樂,所以心甘情願讓自己中了毒。
以為曾經的思量是一個絕對保守的世界,後來想想,不能夠被時代感染,與時俱進,看起來更像是一件不上油光的器具,不免要會生鏽吱扭或是實實在在的成為淘汰品。
變了,是變了。
知道的多了,有些生命中的命題就少了點條件,答案又多了些解釋和法。尚且不會分對錯,也不管他人一時半會怎樣理解它。反正如此自由,也不傷筋動骨。
我是在大三那年,迷上了韓劇。最早是美劇,一追基本都是通宵達旦。喜歡愛情磨難,喜歡英雄人物,喜歡燒腦筋又動人的故事。
每次追完一部愛情故事,總想找個人花言巧語的起來,要把最好的劇情重新為自己所用。聽過這麼多年,最想最難到的最痛快的一句“我愛你”,究竟在生活中少有用處。喊出來開心可笑,不知多久還沉浸著女主是自己的。
欣賞如此沉浸,要有恰到好處的情緒來抒發。
既然選擇看了它,自然要像讀書一般,走進內容描繪的意境裏。如果電視劇情出現了盲點,也會發揮起自己的想象力去幫導演來填補它。遇到男主女主哭泣一會,自己會整顆心碎了下來。一部劇下來,除了擦過眼淚,不知道有沒有眨過眼。
一個著迷的看眾或許也能算的上是這些藝術的締造者。因為,劇情不狗血的情況下,陪襯著自我意願欣賞著,對劇情有透視功能。
仔細想來,不隻有韓劇這般魅力。一時可能迷上泰國拳術,顯示英國紳士風度的劇情等等。劇情如此,源於品味如此。莫大品味源於後來的不挑剔,鹹淡也會反轉。
回想當年二十歲,不喜歡書迷,不喜歡球迷,不喜歡韓迷……。
再想多年後的自己,半個書迷,半個球迷,基本韓迷……。
如果故作丘本,不識他趣。會不會多了些生活的寂靜,而少了如今方可大笑開懷的自己。
到這裏,不隻是想告訴各位,我後來成了這樣的一位韓迷。而是變味樂趣,真的能夠互補生活之短。其實你大可不必想太多,因為你的喜歡與不喜歡還是多數由著環境影化著你。
我並非不固本,能夠增多誌趣,見多識廣,你終究不必大題做。
有人總是很喜歡囊括四海,一路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