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香車雕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雲水河畔,太華山腳,雲澤最邊的城---宛丘。
姹紫嫣紅的花火在夜空開遍,繁星點點墜落,相映雲水波光,一輪皎月靜默其中,恍若仙家銀河落了人間。
時值上元佳節,渡口在這熱鬧中更顯冷清,漁家老叟正拎著一尾大魚,欲往酒樓換些許小錢,到街市買一盞花燈,好回去哄哄自家孫兒。那孩子,在當年曇淵一戰失了雙親,如今也隻剩了爺倆相依為命了。
“可憐,可憐,諸行無常,一切皆苦···阿彌陀佛。”忽聞得岸上飄來一聲歎息,老叟抬頭看去,隻見橋頭隱去的身影,約莫是一僧一道。怪哉怪哉,這和尚道士什麼時候湊一路去了,這年頭啊。老叟心覺好笑,掂量手中大魚,估摸著還能再換一兩小酒,哼起漁歌也往橋上走去。
“大爺?”忽聞後邊有人在喚,老叟止住腳步,回頭見是一小生,身著紫衣輕紗,雙手作揖,眉清目秀,長得也煞是好看,定是有教養的富家公子,老叟心道。
“大爺?小生初來宛丘,想借問下畫堂春該往何處?”見這小生斯文模樣,還以為是個懂事的好孩子,誰想到竟是個好色的敗家仔,老朽雖沒喝過花酒,卻也知這畫堂春是宛丘最大的花樓,是雲澤最富的地兒。老叟有些不快,隨意指了個方向,拍了下手中的魚,嘟囔著往南街的小酒館走去。
宛丘城中,萬戶燈火通明,商鋪林立,客來商往,人群熙熙攘攘,好一派繁華熱鬧。江湖賣藝鑼鼓喧天,小攤販吆喝聲響,小兒家吵鬧嘻笑。忽聽茶樓裏,驚堂木一聲,說那鎮南王如何三退南玄,安國定邦,贏得了掌聲一片。又聽得低低細語,連待嫁的閨中小姐也偷偷溜出,密會那一窮二白的呆書生。又聞有絲竹聲悠,從遠處飄來,又無處尋得。
“這老大爺怎麼騙人啊,害本,本公子多走了這麼的多冤枉路。”正是剛剛的紫衣小生,尋不得路火氣正大著呢,嘟著嘴,胡亂踢著亭子邊上的柱子,恨不得將其大卸八塊。“爹爹說,宛丘人最為奸詐,果真不假,我還是要早些回去才是。”小公子有些氣餒地囔囔自語,看著河邊成群的姑娘嬉鬧,不覺有些淚眼婆娑。往年時候阿姐也會做蓮花燈,捧在手心,虔誠許願,將其輕輕地推入雲水河中,說是雲澤的姑娘都會這般為家人祈福。小公子也從小販那買了蓮燈,看著燭火在風中搖曳,想起年幼時總纏著阿爹,要去看看雲水河兩岸的風光,阿爹說這裏的人心險惡,是個吃人的地方。後來阿姐偷偷的來了宛丘,就沒了,這世上剩歌兒一個人了。是歌兒不好,爹爹,會怪歌兒嗎?
素手輕輕地撥動,將那蓮燈推往遠處,有些失神的盯著水麵漣漪層層,心中對那人的恨更甚了。
忽見,有人隨手撈了那蓮燈,頗為得意地轉身說道,“老禿驢,這蓮燈不錯,你拿去做燭台如何?算是老道贈你的。”說那話的是個老道,左手持一拂塵,頗有些仙風道骨。右手拿著那還滴著水的蓮燈,細細的端詳,若非他這一般作為,旁人定以為是哪裏來的得道高人。而他口中禿驢?估摸著,是這位披著百衲衣,肩搭乾坤袋,手托一缺口黑缽,低眉不語一臉慈悲的老和尚了。
想來他們是一路人,紫衣小生心中暗罵,果真宛丘多惡人,和尚道士都不務正業了,見蓮燈真要被拿去當燭台了,出言阻止,“道長,這是我剛剛放的蓮燈,你怎能這樣擅自拿走?”
那道士聞言瞥了眼紫衣小生,又舉著蓮燈看了看,手捋胡須著大笑:“有趣、有趣。”又拿拂子敲了敲老和尚的缽,老和尚不予理會,單手施禮:“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不如放下,你看如何?”
紫衣小生聽得稀裏糊塗,不知和尚所雲,莫不是勸他不怨?隻是想到有人狼心狗肺,恩將仇報,不禁有些咬牙切齒。忽然腦門一疼,見那白影又回老道手中,敢情是被那拂塵敲了一下。聽得老道聲音漸遠,卻又清晰入耳,“小娃娃,要是遇見一個脾氣不好自以為是固執得要命的家夥,就一定要纏著他,煩死他。還有這蓮燈,算這老禿驢欠你的。”隱約又聽得一聲,“阿彌陀佛,江湖騙子多。”
回過神來,哪還有什麼和尚道士的影子,這宛丘果真多怪人啊。搖搖頭,還是找找畫堂春何處?扒了那個人的皮看看是不是隻中山狼。這一氣,才發現早已饑腸轆轆,尋了家麵館祭祭五髒廟。
遠處一小孩急急奔來,還有兩個小娥在後頭氣喘籲籲,上氣不接下起地念著,“小公子,小公子,您慢點,慢點,別摔了。”見那小孩約莫六七歲,頭戴虎頭小紅帽,身著石青起花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跑得小臉通紅,小小的翹鼻子上還有些許薄汗,撲閃撲閃的睫毛,兩眼直勾勾地盯著麵館。看著這粉雕般的小兒,又一身富貴人家打扮,小攤主忙忙迎上,一臉殷勤詢問,“小公子可是餓了?快來坐,麵馬上就來。”一邊招呼著,一邊拿著抹布擦拭桌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