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州郡分布圖(1 / 3)

京兆、馮翊、扶風、安定、北地、上郡、雕陰、延安、弘化、平涼、朔方

鹽川、靈武、榆林、五原、水、隴西、金城、抱罕、澆河、西平、武威

張掖、敦煌、鄯善、且未、西海、河源

漢川、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漢陽、臨洮、宕昌、武都、同昌

河池、順政、義城、平武、汶山、普安、金山、新城、巴西、遂寧、涪陵

巴郡、巴東、蜀郡、臨邛、眉山、降山、資陽、瀘川、犍為、越巂、牂牁

黔安

河南、滎陽、梁郡、譙郡、濟陰、襄城、潁川、汝南、淮陽、汝陰、上洛

弘農、浙陽、南陽、清陽、淮安

東郡、東平、濟北、武陽、渤海

信都、清河、魏郡、汲郡、河內、長平、上黨、河東、絳郡、文城、臨汾

龍泉、西河、離石、雁門、馬邑、定襄、樓煩、太原、襄國、武安、趙郡

恒山、博陵、河間、涿郡、上穀、漁陽、北平、安樂、遼西

彭城、魯郡、琅邪、東海、下邳

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沅陵、武陵、清江、襄陽、春陵、漢東、安陸

永安、義陽、九江、江夏、澧陽、巴陵、長沙、衡山、桂陽、零陵、熙平

江都、鍾離、淮南、弋陽、蘄春、廬江、同安、曆陽、丹陽、宣城、毗陵

吳郡,會稽、餘杭、新安、東陽,永嘉、建安、遂安、鄱陽、臨川、廬陵

南康、宜春、豫章、南海、龍川、義安、高涼、信安、永熙、蒼梧、始安

永平、鬱林、合浦、珠崖、寧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陰、林邑

末期

隋文帝末年,全國有97州148縣。至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仿效漢製,又設郡製,分全國為九州,實行分部巡察(監察區),對郡縣進行整編和並改,以適應其政治需要。至大業四年,全國有190郡、國,155縣。其行政區劃體製為:58-607年初(隋文帝至煬帝初期),中央-州-縣,607年中其改州為郡,成為中央-郡-縣。到61年(隋煬帝大業八年)時,上述190郡已發展至190餘郡,郡縣的等級,根據地理位置、經濟狀況、地域大、人口多少、封位高低,由九等漸漸改為上、中、下三個等級。

607年(隋大業三年)所轄內地九州(監察區)為

計8郡146縣。地域相當於今甘肅、寧夏、夏陝西、內蒙古西部、青海、新疆南部。

京兆郡:治所在長安縣及大興縣(今陝西西安市)。

馮翊郡:治所在馮翊縣(今陝西大荔縣)。

扶風郡:治所在雍縣(今陝西鳳翔)。

安定郡:治所在臨涇縣(今甘肅涇川縣)。

北地郡:治所在安定縣(今甘肅寧縣)。

上郡:治所在洛交縣(今陝西富縣)。

雕陰郡:治所在上縣(今陝西綏德)。

延安郡:治所在膚施縣(今陝西延安市城東延河東岸)。

弘化郡:治所在合水縣(今甘肅慶陽)。

平涼郡:治所在平高縣(今寧夏固原)。

朔方郡:治所在岩綠縣(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

鹽川郡:治所五原縣(今陝西定邊縣)。

靈武郡:治所在回樂縣(領悟寧夏靈武西南)。

榆林郡:治所在榆林縣(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

五原郡:治所在九原縣(今內蒙古五原縣西南黃河北岸)。

水郡:治所在上邽縣(今甘肅水市)。

隴西郡:治所在襄武縣(今甘肅隴西縣東南)。

金城郡:治所在金城縣(今甘肅蘭州市)。

枹罕郡:治所在枹罕縣(今甘肅臨夏縣西南枹罕鎮)。

澆河郡:治所在河津縣(今青海貴德縣)。

西平郡:治所在隍水縣(今青海樂都)。

武威郡: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武威市)。

張掖郡:治所在張掖縣(今甘肅張掖市)。

敦煌郡: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敦煌市西)。

鄯善郡:治所在鄯善城(今新疆差羌縣)。

且末郡:治所在且末城(今新疆且末縣附近,一即今且末縣城)。

西海郡:治所在伏俟城(今青海共和縣西北黑馬河鎮東北)。

河源郡:治所在赤水城(今青海興海縣東南)。

計16郡57縣。地域相當於今河南、安徽北部、陝西東部。

河南郡:治所在洛陽縣(今河南洛陽東北)。

滎陽郡:治所在管城縣(今河南鄭州市)。

梁郡:治所在宋城縣(今河南商丘)。

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

濟陰郡:治所在濟陰縣(今山東曹縣西北)。

汝南郡:治所在汝陽縣(今河南汝南縣)。

上洛郡:治所在上洛縣(今陝西商州)。

襄城郡:治所在承休縣(今河南汝州市東)。

潁川郡:治所在長社縣(今河南許昌市)。

南陽郡:治所在穰縣(今河南鄧州)。

弘農郡:治所在治弘農縣(今河南靈寶縣)。

淅陽郡:治所在南鄉縣(今河南淅川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