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代工私窯(1 / 2)

聽了楊柏嶺的呈報,徐茂先道:“三個這麼大的官窯搬遷,州城肯定沒有這麼多款項周轉,而且安東縣和安道縣都不是什麼出色的地方,它們的地契也值不了幾個子。搬遷的事情暫不談,最好是從內部著手,你拿個辦法出來,下午堂議上討論。”

楊柏嶺覺得有些難度,從內部著手,官窯就得重新整合,大量換人。

本來他認為,自己這個辦法是最好的,把三個官窯集中起來運作,隻是這筆款項算下來,少了根本就運作不起來。

以化州的財政能力,萬萬辦不到這件事。

從內部整頓入手,看來徐大人暫時不想大動?楊柏嶺仔細研究過了徐茂先的幾大目標。

最後一個目標,僅有為數不多的三家官窯,完成合並整改,為官窯的發展尋找新的出路,解決窯工生活問題。

當然,不管是合並還是整改,最終的目的,就是解決所有窯工有飯吃的問題。

楊柏嶺有些疑惑地看著徐大人,莫非徐大人有什麼高招?

楊柏嶺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徐茂先就道:“合並歸合並,整改歸整改,但不一定要搬遷,搬遷三個官窯是件大事,關係到不少人的衣食住行,現在他們在原來的地方,都有自己落腳之處,我看還是不要搬了,就算是想搬,我們也沒有這個財力。”

“既然如此,不如就地解決問題,把三家官窯合並了這個辦法可行。當務之急,讓窯工有事可做,現在三個官窯裏閑置的勞力,高達八成以上。”徐茂先指通文道:“你過來看看,能不能在這方麵解決問題?”

楊柏嶺的目光,落在那條關於嶺南大多數官窯幹的熱火朝,人手根本不夠的事情,他馬上就明白了。“我去準備一下。”

回到後堂,楊柏嶺親手合並官窯的方案,他剛才想到了勞力外出的事情。

不過他馬上否定了這一想法,勞力外出隻能改變窯工暫時的生活問題,改變不了官窯的根本生存問題。

這個辦法隻能適用於廣大山村,那些剩餘的勞力。

整整一個上午,楊柏嶺就在後堂裏琢磨辦法,連中飯都是下麵的人送到後堂來的。

下午巳時堂議,大家陸陸續續地到齊,今楊柏嶺主持堂議,等徐茂先進堂議大廳的時候,楊柏嶺就官窯合並的事情提出了幾點。

針對目前官窯的管事,存在著變賣地契的問題,對此進行了的議事,自然也談到了李大山的事情,有人站出來話。

李大山是紡織窯的功臣,沒有他的話,紡織窯在早多年前就荒廢了,就算他有過,也可能以將功抵過,免除責罰。

也有人功不能抵過,有功必有賞,有過必有罰,他有功的時候已經賞過了,現在有過自然要罰。

宋念堂一直在喝著茶水,一聲不吭,任由這些人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楊柏嶺,李大山有功沒錯,但是他的功不足以抵過,他把紡織窯拉起來,但是在後麵的一年裏,幾乎又毀了紡織窯。

在最近這一年裏,李大山利用高進低出,造成官窯滿盤的爛帳,從內中飽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