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春節前(1 / 1)

第二早上,古月遇到了一件比較糾結的事,她不知道該戴那個項鏈了!

白玉吊墜她很喜歡,但是儲物項鏈又很實用,而且設計簡潔大方,也深得她心,一時之間還真的是難以抉擇。

最終,古月放棄了白玉吊墜,把它塞進了儲物項鏈裏。誰讓項鏈更百搭更實用呢!雖然白玉也百搭,但古月還是覺得這種玉墜兒配古風服裝比較好看。

起床之後,古月才發現桌子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放了一包麻糖,麻糖也就是灶糖,灶糖又稱關東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形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形的就叫做“糖瓜”。冬把它放在屋外,因為氣寒冷,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其掂著雖然很重,但質料十分細膩。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這是古月時候從外公那裏學來的。

看到麻糖,古月才意識到已經祭灶了,“祭灶二十三,年下剩七”這是古月從聽到大的俗語。

關於祭灶,古月還知道一些有意思的事:

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在玉皇大帝麵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裏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後多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臘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爺和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不過,祭灶時要把關東糖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讓灶王爺別壞話。

還有民間傳,灶王爺上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哪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罪要減壽一百。

在送灶時,人們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的坐騎備料。

為了讓灶王爺“上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讓它不能亂話;有的用酒槽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接下來就是臘月二十四:掃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幹幹淨淨迎接新年。

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古月家一直都是按照習俗來做的,所以她對春節的習俗還算是比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