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悼念先人(1 / 2)

葉宛起了大早,趕上去瑞山的早班車,孟世農的骨灰就放在瑞山那兒的陵園。

東西兩城一衣帶水,依江而分,依江而生。江水逶迤東流,極目望去,對岸東角的瑞山山頭隱約可見。如果說這裏還有和她年少記憶重疊的地方,除了一灣跨城的江水,就是東郊的瑞山。

天空碧藍如洗,太陽漸漸發揮威力,沒一會兒,葉宛已感到額頭生汗,打開車窗戶,清新的風鑽進車來,拂過臉脖,鑽進衣袖,遍體生爽。

車子剛剛駛上跨江大橋,大橋飛架如長虹臥波,江岸建築星羅棋布,江水粼粼,江船悠悠。

此情此景,讓她想起了德累斯頓的易北河。

也是這樣的天氣,她常常獨自一人沿著易北河散步,那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河畔涼亭迎風高歌,拉琴吹樂,有時還會遇到亞裔畫家在河畔寫生。當她看到熟悉的畫板,五顏六色的顏料和調色板,眼淚會止不住地掉了下來。彼時,她的眼中也有一條江,江畔,也立著一個作畫人。

過了江,車子在東城區的主幹道上疾駛,東城區背枕瑞山,梅江相繞,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此時它已完成新城區規劃改造,原住民早已遷走,滿眼都是新社區,度假別墅酒店,生態園林景區。

葉宛眸中閃過一絲陌生和迷茫,這裏才是她童年待過的故鄉,可是除了瑞山,有哪一處是她熟悉的?

車子繼續往東疾駛,很快就到了瑞山腳下,隻見瑞山秀拔神俊,重巒疊嶂,連綿數裏,蒼翠的山嶺之間有一塊如茵綠地,東城區的陵園就設在這裏。

陵園依托瑞山山勢,以山為天然屏障,又跑馬圈地般圍了一個目所難極、綿亙不絕的大半人高的青磚圍牆,牆頭紅椽綠瓦,仿明清時代的建築群落,古色古香,有種時光倒溯的感覺。

安息堂前的闊地上,鬆柏森然,竹濤陣陣,煙火旺盛,客流不少。

葉宛並不知道孟世農靈位的具體位置,她沒讓工作人員幫忙指引,看買祭品的地方有菊花買,便買了幾束菊花。

找到地域標識牌,葉宛放慢腳步,目光緩緩看過每一個格子,很多是她兒時熟悉的麵孔,有壽終正寢的、絕症不愈的,也有意外暴斃的,可是不管是哪種死亡方式,每張照片都有笑容,或平和、或燦爛、或恬淡、絕對沒有悲傷。既然不管經曆什麼樣的人生,最終都不可避免的要回歸到這裏,那麼麵對死亡本身,不如多一份從容。如孫翰明所言:“塵歸塵,土歸土,讓往生者安寧,讓在世者重獲解脫。”

葉宛找到了孟世農的骨灰盒,照片上的孟世農眉宇清朗,看起來很年輕,隻有四十來歲,大概就是她十二歲那年見到的樣子。

葉宛還記得那次孟世農去瑞縣探望她,養母孟世青把她拉過身來,讓她喊他一聲爸,看他一臉殷切,她緊緊抿唇,就是不肯開口。從她來瑞縣後,她就對自己說,她恨他。孟世農見狀也沒有生氣,隻是慢慢露出一個比哭還難看的笑容。她看了更是厭惡,這個人就是她那才華橫溢、舉止瀟灑的畫家爸爸嗎?她奮力掙開孟世青的手,扭頭就跑,一直跑得遠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