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寫了關於故宮的作文,查了下故宮,分享給大家??

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三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建造過程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元年(140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府,稱為“行在”[5]。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京;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采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裏,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開采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現在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采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裏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裏汲水潑成冰道,用了8的時間,才送到了宮裏。此外,還要在蘇州燒製專供皇家建築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北京運送貢磚。[6]

?

明成祖朱棣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7]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8]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14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裏,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製。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府為南京,改北京順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明朝時期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曆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製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曆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0年。[9]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0]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

明人繪《北京宮城圖》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複建工程直至啟七年(167年)方完工。[10]在明朝,乾清宮是皇帝的主要寢宮,也是主要政治活動場所。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於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7張,後妃們得以進禦。由於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寢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測。皇帝雖然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內,且防範森嚴,但仍不能高枕無憂。據記載,嘉靖年間發生“壬寅宮變”後,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宮居住。萬曆帝的鄭貴妃為爭皇太後鬧出的“紅丸案”、泰昌妃李選侍爭做皇後而移居仁壽殿的“移宮案”,都發生在乾清宮。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11]。

清朝時期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後曆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複。

康熙二十二年(168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清朝入關之後,依照明朝的舊例,順治帝和康熙帝都將乾清宮作為居住和處理朝政的主要場地。雍正帝即位之後,開始移居養心殿。養心殿位於紫禁城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起初,它並不是皇帝的寢宮。清康熙時期,內務府在此設置專為皇室造辦宮廷活計的諸多作坊,稱“養心殿造辦處”。康熙六十一年(17年),康熙皇帝去世後,即位的雍正皇帝並沒有搬到乃父的寢宮乾清宮去住,而是將西側遵義門內暫時用作為父守孝之“苫次”的養心殿辟為皇帝寢宮。[1]從此,養心殿開始成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處理地點,此後軍機處設立之後辦公地點也在養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後,對養心殿殿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建,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製。從雍正帝之後,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統帝被趕出紫禁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