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回來了!”
剛剛走進門不久,先是聞其聲,隨後一大一的衝出屋外,男孩莫約三四歲的樣子,一雙烏黑的大眼睛明淨無比,很有神,隻不過因為常年缺少營養頭發有些枯黃。身後跟著一名十幾歲的女孩,一頭長發披肩,雙眉如秋水般,身穿一身紅色的衣服,縫補很多次的衣服,年紀已經有些大美人的姿態了。
見到這一大一的走出來,的直接撲到老人的懷裏,用他頭可勁的在老人懷裏滾,老人的臉上露出些許的笑容,這是他到現在能夠支撐下去的光,因為他們在老人身邊,老人的悲傷少了不少,多了些歡笑。
“啊,家裏來客人了。”女孩這時候才注意到老人身後的三個人。
“是啊,冬兒再添些碗筷。”老人道。
“知道了爺爺。”女孩很懂事的轉身回到廚房。
“秋還不叫客人。”老人看著懷裏的男孩道。
男孩從老人的懷裏探出來幾次後終於鼓起勇氣,深呼了口氣,整了整衣服,有模有樣的朝著他們拱了拱手:“歡迎來到秋家,家裏簡陋希望幾位貴客不要嫌棄。”
張凱楓三人看著男孩的模樣忍住笑意,如此年紀就已經有些儒生的氣態,看來老人也是有學問的人,也整了整衣服,同樣拱手:“打擾兄弟了。”
看到這三人也跟著自己一樣拱手,男孩臉上有些害羞,紅著臉躲進老人的懷裏,老人則是欣慰大笑,道:“三位貴客請進。”
老人做了個請的手勢,三人也就跟在後麵,男孩也許是第一次見到家裏來了外人,好奇的從爺爺的懷裏探出腦袋看著三個人,他注意到張凱楓的時候,張凱楓也看到了他投過去微笑,男孩胖嘟嘟的臉微紅,急忙縮回爺爺的懷裏,但很快在探出來。
屋內很簡陋,一張床,一張吃飯的桌子和幾張凳子,讓他們端坐,老人放下男孩,整個人氣態一變,猶如私塾的先生一般嚴肅,對著男孩道:“秋今爺爺給你布下的功課有沒有完成,當著這些貴客的麵背出來。”
男孩背著手在後,徐徐背起“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至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
稚嫩的聲音傳出屋外,如幼鳥的聲音,在向未來的空發出聲音,即使條件在艱苦,求學之心仍舊堅韌,男孩每一個字都咀嚼得很清晰,如一道暖暖的春風拂過,冬總會過去,嫩芽將會破土而出,讓這個貧瘠的村子帶來一些希望,男孩朗誦時極為認真,頗有些大家風範了,讓張凱楓三人都聽的入神,漸漸閉目,耳邊不再有聲音,僅有朗誦文章的聲音,如泉水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