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滅門 第1節(2 / 3)

“師父,那這廣王和益王南逃之後,是個什麼結局呢?”二弟子丁宏雷問道。

“陸秀夫、張世傑等大臣護送著益王趙昰一行人走海路到了溫州,先前落荒而逃的陳宜中也躲藏在此。在溫州的江心寺,當初高宗皇帝逃難時曾到過那裏,禦座尚存,眾人觸景生情,抱頭痛哭。於是,眾人在這江心寺中擁戴益王為下兵馬都元帥,廣王為副元帥。各地英雄豪傑紛紛趕來投奔,重又舉起反元的大旗!

由於這溫州離臨安城太近,為了躲避元軍追殺,眾人乘船前往福建。隨後,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這陳宜中竟又被任命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怎麼又任用此人?這種臨陣脫逃的人來都督軍馬,豈不是飲鴆止渴?大宋朝真是無人可用了嗎?”馮丹鬱怒道。

許丹陽道:“不錯,現在看來,這端宗一朝,確是亡在了這一般奸佞手中。這臨時組建的朝廷,任用的臣工大多是些無能鼠輩,端宗年幼,隻能由其母楊太後聽政,實際上大權卻被楊太後的弟弟楊亮節掌握。此人嫉賢妒能,專擅朝政,黨同伐異,害死了皇室宗親趙與檡。

在元軍的圍追堵截下,在福州還未站穩腳跟的端宗又開始流亡。景炎三年,眾人逃到岡州,陳宜中借口聯絡城池,再次溜之大吉。可憐端宗趙昰年僅十歲,在海上逃亡中驚懼成疾,最後一命嗚呼,死在了岡州。”

許丹陽講至此處,不禁潸然淚下,眾人也唏噓不已。眾人不約而同舉起酒杯,一飲而盡。這原本是中秋團圓酒,卻變成了借酒澆愁追思故國傷心宴。

“這端宗歿了,也就隻剩下當初的廣王?”馮丹鬱問道。

許丹陽接道:“是嗬,端宗死後,簽書樞密院事陸秀夫率領眾臣在雷州擁立年僅七歲的趙昺為帝,仍由楊太後垂簾聽政,改元祥興。新的朝廷組建,卻引起元帝忽必烈的憤恨,他命手下大將張弘範火速前往雷州圍剿,務要斬草除根。”

馮丹鬱道:“提起這張弘範,我倒略知一二,此人原始漢人,卻隨其父投在了元賊麾下。帶領百萬大軍為先鋒,屠戮中原。此人曾寫有一首詩,耀武揚威之至:磨劍劍石石鼎裂,飲馬長江江水竭。我軍百萬戰袍紅,盡是江南兒女血。”

“這張弘範卻也不是浪得虛名,他率領大軍三麵合圍,很快便攻下了雷州。張世傑等人帶著幼帝遷往崖山,並發文召集各地軍隊,前來勤王,也就是要在這崖山,與元人決一死戰。

此時我朝還有二十萬兵馬,且元人南下,不習水站,張弘範雖帶了十萬餘水軍強攻崖山,卻絲毫討不到便宜。然而,我軍大將張世傑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下令將幾千艘宋軍戰船連城一線,將幼帝的禦船置於眾戰船中央,以此來表明背水一戰的決心,孰料卻犯下了致命的錯誤。”許丹陽道此處,頓了一頓。

“弟子也曾聽三國時火燒赤壁,曹操也是用鐵索將戰船連成一片,結果被東吳火攻,結果大敗虧輸的故事。宋軍最後也是遭了元人火攻嗎?”丁宏雷問道。

“這張世傑卻也熟讀兵書,他用海泥塗在戰船上預防敵人火攻,加之元人不熟海戰之法,也想用火攻,結果卻被宋軍擋了回去,反倒燒了不少自己的戰船。

張弘範為了逼張世傑投降,把他的族人抓來相要挾,結果張將軍不為所動,闔族人盡皆被殺。張弘範隻好以重兵圍困宋軍。宋軍多日在海上被圍,給養不夠,又缺淡水,許多士兵口渴難耐,以海水止渴,卻反而引發了嚴重的嘔吐。

就在此時,張弘範發起強攻,當時海上大霧彌漫,宋軍戰船被鐵索鎖住,行動不便,元軍在漲潮時大舉進攻,很快便衝破了宋軍的船陣。宋軍大亂,在大霧中死傷無數。張世傑無奈,下令砍斷鐵索,率眾突圍。但幼帝的禦船卻因為太過龐大,被眾戰船擠在中央動彈不得。張世傑無奈,帶船到禦船附近,想要把幼帝接下船來逃走。無奈、無奈……海上霧氣太重,陸秀夫在禦船上寸步不離幼帝左右,他道是敵軍使的詭計,斷然不肯把幼帝交給船下的眾人。”許丹陽講到此處,聲音再度哽咽。

“哎,這幼帝怕是沒有了最後逃走的機會。”馮丹鬱聽得出神,幽幽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