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太極拳(2 / 3)

溫縣高標準編製完成了《陳家溝太極拳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總體規劃》、《陳家溝太極文化旅遊區總體規劃》等,拓寬改造了陳家溝景區主要道路,建成了太極拳祖祠、太極拳祖林、中國太極拳博物館,初步拉開了景區建設框架,積極開展了陳家溝創建國家4A級景區工作

009年9月,溫縣與唐山聚鑫公司簽署了總投資115億元、占地00多畝的“太極文化國際交流中心”項目建設協議。該項目主要包括中華太極拳國際交流中心、太極學院、北京阜外醫院河南分院、太極養生基地和五星級酒店等子項目。010年,該項目被省政府列入“重點項目”和“雙千工程”。

河南省文化投資集團投資10億元的陳家溝太極文化生態園,是一個以太極文化為向導的養生生態園。項目包括陳家溝古村複建,太極養生鎮打造,太極文化及太極拳文化的深度發掘,以及觀光生態農業、體驗式旅遊示範基地的拓展。建成後,將成為集寫生、寫作、旅遊、養生、影視拍攝、文物保護等功能為一體的中原特色風情古村。

太極拳成為東方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征,成為促進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太極拳的創編,也是繼“四大發明”之後漢民族偉大創造力的又一次展示。繼承和保護太極拳,對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增強社會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把拳術與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

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4]

易學認為,凡是屬於溫熱的、上升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浮的、活動的等方麵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陽的範圍;凡是屬於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製的、靜止的等方麵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陰的範疇。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勢動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

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將氣功運用於拳術之中

中醫學中的導引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發明的一種養生術。主要是通過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體運動,使人體各部血液精氣流通無阻,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

導引在太極拳中的應用即把意與形相結合,使心髒生理正常,從而引導血氣於周身暢通。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心為神之居,主掌血脈運行,對人體各個髒腑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宰,是人身上最重要的髒器。五髒主藏精氣論中以心藏脈,肺藏氣,脾藏營,肝藏血,腎藏精;五神髒論中以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腎藏誌。人體全身的血液依賴於心髒的推動作用才可以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因此,陳王廷在創造太極拳時,把始祖陳卜所傳授下來的一百單八勢長拳等拳術與中醫的導引相結合,在周身放鬆的條件下,使形體的運動符合並且能夠促進血液的循環。演練太極拳可使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一切功能正常發揮,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起到練拳養生的作用。否則,會使演練者氣血不足,引起推動血液運行循環的力量減弱,脈道堵塞,產生病變,不利於演練者的身體健康。

吐納,也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所發明的一種養生術。吐,即從口中吐出,意為呼氣;納,即收入,意為吸氣,由鼻孔而入。吐納術就是呼吸之術,通過口吐濁氣,鼻吸清氣,吐故納新,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

肺髒主掌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體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氣(即氧氣),產生出大量的濁氣(即二氧化碳)。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納功能。

太極拳把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與吐故納新相結合,首先,保證形體運動不能妨礙人體的肺髒呼吸運動,以保障肺髒機能正常發揮,新陳代謝自然進行。其次,通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內部宗氣的形成。所謂宗氣,也叫大氣,是相對於先元氣而論的後之氣,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氣的功能就是推動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脈管內的運動。宗氣主要由肺髒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氣與脾胃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之氣相結合而成,集聚於胸中,稱作上氣海,是全身之氣運動流行的本始。第三,通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宗氣的分布,在心髒、肺髒的協同下,將上氣海中之宗氣通過血脈分別送入全身各個髒腑組織器官,達到全身表裏上下,肌膚內髒,發揮其滋潤營養之作用。

太極拳把拳術的形體運動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使形體運動更有益於身體健康和技擊功能的發揮。

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經絡學相結合

中國古代中醫經絡學主要是論述人體經絡係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經絡與髒腑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學,是中國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肺腑肢節,溝通表裏、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通路,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組織的總稱,是人體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絡係統。其中,經脈是人體經絡係統的縱行幹線;絡,有網絡之意,是人體脈絡的大分支,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人體的經絡係統主要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別絡、孫絡、浮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幾個部分,起著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大作用,所以決不可不通。[4]

經絡係統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複雜的聯絡交會,把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來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陳王廷創造太極拳術把拳術與經絡學相結合,主要取決於人體經絡係統所具備的四大功能。

其一,把拳術與經絡係統的聯絡作用相結合。人體是一個由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成的整體。它維護機體的協調統一,主要就是通過經絡係統的聯絡作用。十二正經及十二經別縱橫交錯,入裏出表,通上達下,循行於髒腑和官竅之間;奇經八脈聯係與調節正經;十二經筋與十二皮部聯絡筋脈皮肉。陳王廷將人體經絡學中的聯絡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就形成了太極拳技擊理論之一的“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百骸皆隨”。

其二,把拳術與經絡係統的運輸作用相結合。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濡潤滋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之所以暢通無阻,通達於周身,營養髒腑組織,抗禦外邪,保衛機體,必須得依靠經絡係統的傳輸。陳王廷將經絡係統的運輸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通過經脈運行血氣而營養陰陽,以養丹田剛中柔表之氣,溢發於體外,助於技擊施展;濡筋骨,使自己體格健壯,表裏筋骨堅實,內氣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來之擊;利關節,使演練者身體各部位活動輕靈,以己不動化彼之動,後趁勢出擊,克敵製勝。

其三,把拳術與經絡係統的感應傳導作用相結合。所謂感應傳導,就是經絡係統對於外界的刺激的感覺,有傳遞通導作用,即為人體的觸覺係統。陳王廷將經絡係統的感應傳導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保證以靜製動、後發製人的順利完成。正如《拳論》雲:“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其四,把拳術與經絡係統的調節作用相結合。人體的經絡係統不僅具有聯絡作用、運輸作用和感應傳導作用,同時,它還能夠保持人體各部位機能活動的平衡與協調。陳王廷將經絡係統的調節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依靠經絡的平衡與協調作用對身體的各部位進行靈活調節,變幻虛實,以虛誘敵,引實落空,避其實而擊其虛,從而克敵製勝。

拳術與經絡學的結合,使太極拳術獨創了順應經絡變化的纏繞螺旋運動方式而滋生的纏絲勁,旋轉發力,增大出拳發勁的威力,令人難以提防。

4綜合百家拳術之長,獨樹一幟

霧中打太極拳

霧中打太極拳

明代嘉靖年間,中國有一名揚海外的武將,姓戚名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係山東省蓬萊人。戚繼光練製新軍,並傳以集百家拳術之長編製而成的《三十二勢拳經捷要》,拳術變化無窮,神秘莫測。

陳王廷創造太極拳時,從戚繼光所編的《三十二勢拳經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納了二十九勢,即懶紮衣、金雞獨立、采馬拳、七星拳、雀地龍、懸腳虛、伏虎勢、獸頭勢、朝蹬、朝陽手、指襠勢、跨虎勢、當頭炮等。[4]

由於太極拳既廣納諸家拳術之長,又有自己獨特的神奇之處,所以每戰必勝,拳理上包容萬家,獨樹一幟,不斷發揚光大。

來源學

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5]

太極拳姿

太極拳姿

陳卜及其後代六代同居,計有第代陳剛、第代陳琳、第4代陳景元、第5代陳堂、第6代陳宗禮等人。到第7代陳思齊、陳思孔、陳思懷三兄弟時開始分家立業。陳思齊傳於第8代陳守身,又傳於第9代陳我讀、陳我講、陳我誦、陳我漠兄弟四人,再由陳我講傳於第10代陳汝信。陳氏另一支由第7代陳思懷傳於第9代陳撫民,由陳撫民傳於第9代陳奏乾與陳奏廷二人。

陳王廷(約1509年)又名陳奏廷,係明末文庠生、清初武庠生,文武雙全,曾隻身闖玉帶山,勸阻登封武舉李際遇叛亂,為清廷在山東平定盜匪立過戰功,在河南、山東負有盛名卻不被清廷重用。陳王廷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餘,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采眾家之精華,結合陰陽五行之理,並參考傳統中醫學中有關經絡學及導引、吐納之術,發明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刀、槍、棍、劍、鐧、雙人粘槍及雙人推手等器械套路。

流派分支編輯

以姓氏命名

陳氏太極拳(陳王廷)[10]

楊氏太極拳(楊露禪)

吳式太極拳(吳鑒泉)

武式太極拳(武禹襄)

孫氏太極拳(孫祿堂)

趙堡太極拳(蔣發)

鄭子太極拳(鄭曼青)

和式太極拳(和兆元)

王氏太極拳(王雷)

董式太極拳(董英傑)

田式太極拳

熊式太極拳

侯氏太極拳(侯春秀)

郝式太極拳

傅式太極拳(傅振嵩)

沙式太極拳(沙國政)

顧式太極拳(顧汝章)

宋式太極拳(宋遠橋)

張氏太極拳(冼孟豪)

樊氏太極拳(樊桂或稱樊錦洲)

李式太極拳(李瑞東)

洪式太極拳(洪均生)

王振華九式太極拳孟式太極拳(孟連福)

非姓氏命名

武當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

忽雷太極拳(李景炎)

禪門太極拳

騰挪太極拳(李作智)

意象太極拳(陳慶華)

宗嶽門太極拳

玄門太極拳

龍嶽太極拳(張伯夷)

東嶽太極拳

猴形太極拳(丁鶴翔)

蛇雀太極拳

遊龍太極拳(猶龍太極拳)

龍形太極拳

龍蛇太極拳

峨嵋太極拳

鴛鴦太極拳

形意太極拳

平衡太極拳

循經太極拳

鬆溪太極拳(太極長拳、問津拳)

如意太極拳(石明)

昆侖太極拳(陳太平)

原地太極拳(胡啟賢)

坐式太極拳(吳家輪椅太極拳)

十三勢太極拳(太極十三勢)

無極門太極拳

四維太極拳(薛安日)

如是太極拳

養生太極拳

三星太極拳(李蓉)

簡化太極拳(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

九式太極拳養生功

拳架分類編輯

陳氏太極拳

河南陳家溝陳式太極拳(老架、架、新架)

陝西西安陳式太極拳(老架、架)

山東濟南洪式(洪均生)

北京陳式太極拳(新架、陳式心意混元太極)

楊氏太極拳

傳統架:大架、長拳、中架、及架(亦稱用架和快架)

吳圖南式太極拳(楊少候架)

王蘭亭太極拳(王蘭亭)六十四式老架

府內派(不包括九等套路)有大架、老架、和架

老六路

陳微明太極長拳

楊澄甫85式

吳式太極拳

慢架(或稱關節拳、方架)

快架(或稱圓拳、貫串拳、老架)

吳光宇54式套路

武式太極拳

郝為真拳架

郝月如拳架

孫氏太極拳

傅式(傅振嵩)拳架

沙式(沙國政)拳架

顧式(顧汝章)拳架

趙堡太極拳

忽雷架(李景延或稱李景彥、李景炎)

和氏架(和兆元)

大架(鄭伯英)

中架(侯春秀)

架(鄭悟清)

騰挪架(李作智)

忽靈架(王賜信)

騰挪忽靈架

練習要點編輯

拳經

十三勢歌明朝萬曆年間山右王宗嶽[4]

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需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尤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需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歎息

【十三勢行功心解】

十三勢行功心解武禹襄

洋弟子

洋弟子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著鬆靜,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麵。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複連,往複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粘依。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股。”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拳經總歌《拳經總歌》全文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衝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包捶;

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簪莊跟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麵下有,攢心剁肋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要求

正架

正架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4]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鬆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

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鬆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鬆軟;

胸──舒鬆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