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淨土說略述
淨土,“淨”是清淨、潔淨的意思,淨土是指被淨化的國土,也就是淨化眾生,遠離汙染、穢垢與惡道的世界,是佛、菩薩和佛弟子所居住的地方,是眾生仰望和追求的理想世界。淨土和佛土(佛國、佛界、佛刹)是兩個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概念。首先,佛土有兩層意義,一是佛所居住的地方,一是佛教化的國土——凡夫居住的世界(穢土),隻有第一層意義的佛土才是淨土。其次,淨土並不就是佛土,如佛典上講的彌勒菩薩的兜率天、觀音菩薩的補陀洛山(在中國有以補陀洛命名的普陀山)等都是淨土,但不是佛土。
淨土思想是涅盤學說的必然發展。涅盤作為佛教的人和理想,重在解脫對生命的執迷與貪戀,淨土則是眾生解脫後的一個去處,是一個來生享受幸福安樂的理想空間。淨土思想也和大乘佛教佛身說的演變、多佛觀念以及菩薩信仰直接相關,這種關聯推動了不同派別、不同經典提出各自的淨土、佛土的思想,其中重要的有極樂淨土、彌勒淨土、淨琉璃淨土、華藏世界和三種佛土等學說。
(1)極樂淨土。大乘佛教宣說,西方有無數的淨土,極樂淨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也稱西方淨土。這是阿彌陀佛教化的國土,據說是本於過去世的法藏比丘所發的誓願而建立的,因位於我們所在的西方,中間相隔十萬億佛國土,故稱。“極樂”是安樂、安養、快樂的意思,極樂淨土是充滿安樂、祥和的清淨世界。《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宣揚,極樂世界的自然環境優越非凡,理想宜人。這個世界以七重護欄、七寶行樹、七重羅網圍繞四周,堅固無比。到處是閃光耀眼的金、銀、琉璃、水晶這四種寶石,又有由這四寶和珊瑚、瑪瑙、琥珀即七寶砌成的七寶水池。池中蕩漾著清淨、甘美的功德水,裏麵的荷花閃耀出青、黃、赤、白等各種華光。殿堂、樓閣、精舍也都用七寶建成,莊嚴而華貴。天上有由阿彌陀佛化作的百鳥,啾啾而鳴,發出弘揚佛法的聲音。地上的樹木隨風搖曳,也發出美妙的沙沙聲,大家聞聽此聲就會生起念佛、法、僧 三寶的願望。往生在極樂世界的佛弟子享受這種種快樂,外表形相如佛一般美好且具神通,心中清涼愉悅,聞法即得開悟。極樂淨土信仰對於北傳佛教影響很大,極樂世界成為中國、日本等國民間信仰的普遍歸趣。
(2)彌勒淨土。《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闡揚彌勒信仰,謂彌勒菩薩的住處為彌勒淨土。經稱,彌勒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皈依釋迦牟尼,先於釋尊逝世,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住於兜率天。彌勒菩薩將秉承釋尊的囑托,於壽四千歲(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盡時,下降人間在龍華樹下成佛,並代釋迦牟尼說法。兜率天即彌勒淨土,為欲界六天[注釋:欲界六天為:四大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和他自在天。]中的第四天。兜率是梵語Tusita的譯音,意譯為滿足、妙足。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屬欲界天,為天眾所居。兜率的內院是即將成佛的菩薩的住所,過去釋迦牟尼身為菩薩時,也是從此天下降人間而成佛的,現在是彌勒菩薩住此宣說佛法。隨著彌勒菩薩成佛觀念的流傳,印度古代兜率信仰也日益盛行。
(3)淨琉璃淨土。與西方極樂世界相對應,同樣莊嚴美妙的東方琉璃世界也是佛教徒向往的理想國土。據《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載,淨琉璃淨土是藥師佛居住教化的國土,這裏所有的地麵都由琉璃鋪成,而城闕、梁柱、鬥拱、周匝羅網則都以金、銀等七寶所成。藥師的身體也如琉璃一樣,內外明徹,光明廣大。在這國土裏沒有女人形,也沒有貪欲、惡道,清淨而無穢。據經載,藥師佛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引導眾生獲得解脫,後依此願而成佛,住琉璃世界。又載,藥師佛的誓願是不可思議的,若有人患重病,將臨死亡,其眷屬在病人臨終時晝夜盡心供養成禮拜藥師佛,念誦《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四十九遍,點燃四十九盞燈,供奉四十九天的五色彩幡,病人就會起死回生。若眾生平日經常持誦《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不斷稱念藥師佛名號並廣修善行,死後就可往生淨琉璃淨土。
(4)華藏世界。《華嚴經》宣揚,毗盧遮那佛修菩薩行時所成就的淨土為華藏世界,簡稱“華藏”,全稱“蓮花藏世界”。因其是自蓮花中生出或含藏於蓮花中的世界,也即蓮花所象征的世界,故稱。據載,華嚴世界是由無數風輪所支撐,最上麵的風輪能持香水海,海中有大蓮花,蓮花中就含藏著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的四周有金剛輪山環繞,大地由金剛所成,堅固、清淨、平坦。大地中又有無數香水海,每一香水海中又有無數世界。華藏世界中央的香水海中又有大蓮花,蓮花上有無數世界,佛就居於其中,眾生也住在裏麵。《華嚴經》稱,由於整個華嚴世界莊嚴美妙,光明燦爛,所有居住在裏麵的人都有佛性,隻要勤於修習,一旦張顯本性(佛性),就會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