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都建成以前的北京(1)(1 / 3)

北京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在元大都建立以前,已經經曆了很長的曆史發展過程。在敘述元大都之前,有必要對過去的曆史先作一番介紹。

一、遼代以前的北京

北京城市的起源,離現在有三千多年。早在殷商時期,北京地區已經出現了居民聚落。周代,這裏是諸侯國燕國的都城薊的所在地。①(薊的得名,據說是由於這裏到處生長著開紫紅花的薊草的緣故,參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五,《雜誌二》。隋代改幽州為涿郡。唐代又稱幽州。唐玄宗時一度改稱漁陽,但不久又改回。)在春秋戰國時期,薊城有眾多的居民、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還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被稱為當時的“天下名都”之一。秦滅六國以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了郡縣製,其中廣陽郡的治所,就在薊城。漢代起,設置幽州,以薊城為幽州刺史治所。曆經魏、晉、南北朝、隋、唐,都是如此。因而,在習慣上,也常把薊城叫做幽州城。唐代的幽州城,南北九裏,東西七裏,開十門,是當時的一座名城。②(②參見《太平寰宇記》卷六九,《幽州》引《元和郡國誌》。)城內的憫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所建,規模壯麗,一直存在了好幾百年。③(③憫忠寺,明正統中改稱崇福寺,清雍正時改為法源寺,至今仍存。)

唐代前期,東北的奚族、契丹族等相繼崛起,不斷向南擴展勢力。唐朝政府為了抵禦它們的進攻,在幽州(漁陽)一帶屯駐重兵。唐玄宗時,出身少數民族的安祿山一身兼三鎮節度使,管轄相當於今天山西、河北和遼寧大部地區在內的廣大地麵。他利用掌握的權力,不斷積聚力量,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發動了叛亂,一直打到唐朝的首都長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①(白居易:《長恨歌》)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後來,在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中,安祿山父子相繼死去,史思明父子繼起。唐朝政府借助於北方回紇族的騎兵,才把叛亂平定了下去。但是,河北地區仍為安、史的餘黨盤踞,唐朝政府無力進討,隻好承認他們封建割據的既成事實,這便是曆史上所說的河朔三鎮(盧龍、魏博、成德)。三鎮之一盧龍節度使控製了幽州地區。這些藩鎮的統治是很不穩固的,兵變不斷,頭目經常更迭。從廣德元年(763年)李懷仙作盧龍節度使起,到後梁乾化三年(913年)李存勖攻占幽州止,在一個半世紀左右的時間內,幽州地區先後更換了二十幾個頭目。這些藩鎮的頭目,毫無例外都是殘暴專橫的土皇帝,他們任意生殺予奪,橫征暴斂,對人民無所不用其極。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控製,他們還千方百計阻礙幽州地區和全國其他地區的經濟、文化聯係。這些倒行逆施,對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給當地的各族人民帶來了無窮的苦難。

李存勖攻占幽州後不久,消滅後梁王朝,建立後唐王朝。後唐的統治很不穩固。10世紀30年代,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了借助契丹的力量奪取政權,不惜向契丹統治者稱兒稱臣。公元936年,石敬瑭在契丹軍隊幫助下,攻占汴梁(今河南開封),滅後唐,建立後晉政權。他為了表示忠誠,把今山西、河北沿長城一帶的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幽州也在數內。自此,幽州歸於契丹政權統治之下。

二、遼代的燕京

遼朝是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原來統治的地區主要在東北,居民大都研究多從事遊牧生活。以漢族為主、人口稠密的農業區燕雲十六州並入以後,契丹政權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太宗會同元年(938年),緊接著合並燕雲十六州以後,契丹統治者對統治機構作了調整,進一步健全了南北兩院製度,北院管理契丹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南院管理今河北、山西一帶漢族居住地區,並設置了三個都城,即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南京幽都府(後改析津府,今北京)和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用來適應統治這個多民族國家政權內不同經濟類型地區的需要。後來,又添設了中京和西京,成為五京。遼聖宗開泰元年(1012年),南京改稱燕京。①(《遼史》沒有記載改稱燕京的具體時間,此處據《金史》卷二四,《地理誌四》。)在五京之中,上京是首都,其他四個是陪都。但從規模來說,燕京最大,人口也最多。正是在遼代,燕京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開始由地區性的行政首府向全國性的政治中心過渡。

燕京城大體上就是原來的幽州城,當然也有一些變動。城周長二十七裏②,(參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二〇,許亢宗《乙巳奉使行程錄》。按,許亢宗是宋徽宗宣和七年(即金天會三年,1125年)出使金朝路過燕京的,這時遼剛滅亡不久,北宋軍據守燕京,城市尚保持遼時麵貌。在此以前,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使遼朝的宋使路振,也曾記燕京城“幅員二十五裏”(路振:《乘軺錄》。此書有不同版本,文字出入頗大,以《皇朝類苑》本較佳),和許亢宗所記相近。《遼史》卷四〇《地理誌四》說燕京“城方三十六裏”,疑有誤。擴展後的金中都亦不過三十五裏左右。過去有人認為許亢宗所記二十七裏“係三十七裏之筆誤”,恐不可信。又陳樂素先生考證,《乙巳奉使行程錄》作者應為鍾邦直。)城牆“崇三丈,衡廣一丈五尺。敵樓、戰櫓具”③。(《遼史》卷四〇,《地理誌四》。)東、西、南、北各有兩門。城牆外有“地塹三重”④,(《三朝北盟會編》卷二〇,許亢宗《乙巳奉使行程錄》。)城門上有吊橋⑤。(參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一。)城址在今北京西南廣安門一帶,其東城牆應在今法源寺與琉璃廠之間。⑥(清乾隆時,在今琉璃廠發現遼代官僚李內貞的墓誌銘,稱其地為燕京東門外之海王村。(參見錢大昕:《潛揅堂文集》卷一八,《記琉璃廠李公墓誌》)又,遼末,北宋軍攻打燕京,“奪迎春門……陣於憫忠寺前,遼軍與之巷戰”(《三朝北盟會編》卷二〇),宋軍大敗可知東門應在海王村與憫忠寺(後改法源寺)之間。參見光緒《順天府誌》卷一,《城池·遼故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