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譯:“學過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實踐它,不也很愉悅嗎?“
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麵玩耍快活。於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他回到家裏,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麼這麼早就放學了?”他隻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著:“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麼用處!”
孟軻哭著:“我錯了!今後再也不貪玩了。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後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歌德過:“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進一步明了學習的重要性。
社會在進步著,以前,文盲十分多,而現在呢?文盲已經寥寥無幾了。
據調查:全球500強企業的總裁和董事長都具備良好的讀書、學習習慣,他們每人每年平均讀80本書,其中有些人一年的讀書量竟然超過了150本。
當然,在複雜多變的世界裏,既要競爭也要學會發展環境,沒有知識怎麼能改變呢?例如一個不思進取的人,坐著白日夢,幻想著美好的未來。可這一切都是空虛的,沒有努力是不可能實現的。
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係在房梁上,隻要一打磕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曆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又例如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裏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夏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裏,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牆上鑿了個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成語“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所講的就是這幾個故事。
還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的池塘裏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了一池墨水。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池塘稱為“墨池”。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聖”。
學習是為了更好的應用,正例如你們正在看我的這篇文章,不是也獲得了許多啟發嗎?
有一句話得好:“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是學不完的,無論做什麼都是需要學習的,不然自己就是無能的。社會在不斷進步著,人類也是必須進步的,正如《達爾文進化論》一樣,人類開始是原始的森林古猿,後來進化到人類,但卻還有一部分成了現代類人猿。
越在社會的高層【例如:總經理、總裁、副經理等】他們的知識是非常豐厚的,但在社會的底層【農民、工人、搬運工等】他們的知識是比較淺薄的。【此段不表示特指,也不針對。】
正如王充所:“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譯:不用學習生就知道,不用求教於人什麼都明白,自古至今,這樣的事從未有過啊。】明知識的重要。
由此可見,學習是多麼的重要!
016116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