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讀到此處,還是要佩服劉徹文筆典雅、微言大義的。這番話的意思也很明顯,在他這個父皇看來,自己的二兒子除了身體嬌弱,倒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最大的希望就是他能保持謹慎端正。
策立諸侯王是國之重典,此時此刻,劉徹不能不聯想到自己父皇策立的十三個諸侯王,也就是自己的十三個兄弟。這批人中,有幾個明明時候挺規矩的,現在卻已經成了驕奢淫逸之輩,但願閎兒不要步了那幾個叔王的後塵。其實此子聰慧有才,將來若能像他的伯父河間王劉德那樣,好學多問、交遊儒者,也能成為一名不錯的賢王。總而言之,希望這個二兒子能好好體會這份詔書的深意,理解自己這個父皇的一片苦心吧!
第二封詔書,乃是策立皇三子劉旦為燕王,“封於北土”。後麵也是好幾句訓誡之詞:“毋作怨,毋俷德,毋乃廢備,非教士不得從征”。
這番話也是很有針對性的,燕國之地位於北境,與遊牧民族接壤,多年來一直是抗擊匈奴的前沿陣地。現在雖然匈奴已然北遁,烏桓也有降附之意,但一定要處理好關係,以和為貴,稍有不慎即容易激起變故。
茲事重大,為了體現告誡的嚴肅性,劉徹不嫌羅嗦,又提筆寫了幾句,專門明了這些年對匈戰爭的不容易,“葷粥氏虐老獸心,侵犯寇盜,加以奸巧邊萌。於戲!朕命將率,徂征厥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皆來,降旗奔師,葷粥徙域,北州以綏。”
寫下這幾句之後,劉徹不由得停住了筆,因為他忽然發現,這段話竟然與過去兩份詔書裏的話一模一樣!哪兩份詔書呢?前半段話正是出自十年前衛青收複河套之後表彰他的詔書,而後半段就出自四年前霍去病河西受降之後表彰他的詔書,自己竟然在此時此刻,不知不覺地寫出了一模一樣的話語!
唉,衛霍啊!劉徹不由得在自己的心裏歎了一口長氣,個中滋味也真是一言難盡,多少年來,他一直期盼著劉氏皇家也能出一個這樣的人物!先是寄希望於太子,後來也曾寄希望於這個能騎善射的三兒子,每每總是盼著能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一點衛霍那樣的影子,最好能像去病,即便不能,像衛青也可以啊!然而,這一切期盼終究還是落空了。
仔細看來,自己的這個三兒子,的確得了他李氏外家的遺傳,頗有武將才能,也頗有能鎮守一方的氣魄,這都是他的長處,放在北境還是合適的。但問題是他的性格,看上去竟然頗有睚眥必報的意思,難道這也是隨了他的外家嗎?所以才要特地訓誡他不要“作怨”,不要敗德,不要親近不習禮義之士,總而言之吧,希望他知道修身養德,不要走上他的伯父江都王劉非的老路!
第三封詔書,則是策立皇四子劉胥為廣陵王,“封於南土”。思索著這個兒子表現出來的問題,劉徹寫下了這樣的訓誡,“悉爾心,戰戰兢兢,乃惠乃順,毋侗好佚,毋邇宵人,維法維則”。
這番話的意思也非常明顯,就是告誡這個兒子:你要心收斂!你要與人為善!你要遵法守紀!不要耽於逸樂!不要親近人!
無論是作為一個父親的家訓,還是作為一個帝王的詔書,寫到這個程度也算得上是苦口婆心了。然而劉徹還覺得意思不夠,畢竟劉胥是年齡最、問題最大的一個兒子,於是他想了想,又在後麵特意加了一句《尚書》裏的話,“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盡管這句話是引經據典,但語氣確實是夠重的,在這三篇策立詔書中,對劉胥的訓誡是最長的、也是最嚴厲的。
(注:劉徹策立三子為諸侯王的詔書原文載於《史記三王世家》)
三份詔書都寫完之後,劉徹仍然繼續沉思著。他突然發現,這整件事情非常奇特,發展到今這一步,又似乎跟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你看,兩年前不也正是這個格局嗎?嫡長子為太子,其餘三個兒子為三王,除了局中之人,外人很難看得出,其中還曾發生過這麼一段微妙而又劇烈的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