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隆慶爺即位時,許閣老被派去朝鮮宣讀即位詔書,與朝鮮君臣交情不淺。”
“去過一次就敢替人作保,這許閣老還真是有膽色,佩服佩服!。”德榮不禁咋舌。
袁繡聽不出德榮究竟是真心誇獎還是反諷許閣老,隻顧一本正經地替許閣老開脫:“許閣老還真不是那種見風使舵之輩。他為官剛正不阿,要得罪的達官貴人也不少了,就連申元輔也畏他三分。”
“就算依你所言,許閣老這樣的官場上又有幾人?”
“阿爹,話也不可太滿。就拿當今內閣四位閣老來吧!申元輔和三輔王錫爵閣老都是屬泥鰍的,可許閣老和末輔王家屏閣老都是剛直不阿的好官。要咱大明朝的官,會辦事的少,打嘴炮的多,偏生私心又重,拉幫結黨,相互攻訐,當真是烏煙瘴氣。可要到能進內閣的,就不會是酒囊飯袋。”
“好,好,好。”德榮聊了一陣,又感疲乏,索性放棄了爭辯:“我乏了,少睡片刻,到了京師再喊我便是。”
“好嘞。”袁繡應道。
德榮再度醒來時,也不知到了幾時,又睡了多久。當袁繡推醒並告訴他到了京師,德榮一掃旅途勞頓的倦意,幾乎是跳到窗邊。車窗簾子並未拉下,他探出腦袋張望,一眼就看到馬車前方三五丈遠的地方矗立著一座不算太高大,卻很寬綽的城門。最前方的並非主城門,而隻是甕城,在甕城大門上方的漢白玉橫額上刻著三個工整的大字:“朝陽門”。
朝陽門是北京內城的東主門,向北還有一道東直門。朝陽門在京師九門中地位非同一般,京師數十萬士民的果腹口糧都是從此門運入城中。之所以如此,全因朝陽門是九門中離通州的漕運碼頭最近的一個。昔者隋煬帝開通京杭大運河,以便南北財貨互通有無。而自南宋起,南方經濟就一直強於北方,北方越來越依賴南方物產的輸入。前元定都北京後,又對運河加以整修,故而大運河的功用隻增不減。永樂年間,國都北遷回北京,京杭大運河更見繁忙。通州這座縣城正是托了北京的福氣,成為京杭大運河首站,這才有了興盛氣象,所謂通州,取的就是“八方通衢”之意。
馬車入了朝陽門,大道兩側都屬思誠坊,南有祿米倉,北有舊太倉。若是再朝北,靠近東直門的居賢坊,又有新太倉和海運倉,都是京師的屯糧重地。此時離夕陽西下尚遠,加上鬧市人多擁擠,袁繡特意將馬速放得極慢,好整以暇,向父親介紹沿途的風土人情。德榮的姑丈家住在南薰坊的金箔胡同,從朝陽門進來,一路向西,要經過思誠、照明、黃華、澄清諸坊,都是京師有名的繁華去處。
這一路上,映入德榮眼簾的淨是綾羅綢緞、朱紫明黃等各種服色包裹的人體,甚至還有穿飛魚、鬥牛圖紋衣裳的當街招搖。國朝創建之初,太祖皇帝痛感華夏蒙胡塵近百年,以致禮崩樂壞,諸事失序,故而建製時極力整飭匡正民間風氣,以重塑綱紀倫常。這其中,對不同等級人等的衣冠服飾亦有規製。以庶人而論,衣色方麵男不得用黃,女不得用大紅、鴉青、黃;材質方麵,不得用金繡、錦綺、紵絲、綾羅;而在飾物方麵,禁止一切奢華物事。洪武、永樂朝時,民力凋敝,更兼嚴刑峻法,故世風質樸,僭製之事極少。下大治後,經濟繁榮,民間風尚由儉入奢,而朝廷經年法度鬆弛,在穿著打扮上敢於僭製的狂妄之輩越發多了,早已見怪不怪。
看得久了,德榮又略感索然寡味。北京雖是國朝都城,首善之區,若論繁華氣象,比之蘇州老家或南都竟略遜一籌。原以為從蘇州到京師是鯉魚躍龍門,如今看來,怕是有虎落平陽,龍困淺灘之虞了。在蘇鬆嘉湖一帶,庶民的衣冠服色公然犯禁已是無所忌諱。江南富甲下,奢華****之風氣浸染甚深,民風勢積如斯,連官府都不好多管。隻要你不是穿龍袍上街,或是衣著實在有礙觀瞻,有傷風化,那就無人過問。哪怕尋常市井無賴,縱使家徒四壁,也會備上一身綺麗光鮮的行頭,穿金戴玉,橫行街坊閭裏,比之京師又大膽放肆了許多。
想來也是,京師畢竟是子腳下的首善之區,皇家雍容肅穆的深沉氣度與浮華造作的豔俗民風本就相互抵牾,自是水火不容。再者京師重地,禦史在明,緹騎番子在暗,可謂眼線密布,士民就算有心奢靡,亦不敢不有所收斂。
京師風土人物也不過如此!德榮不禁心生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