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在渝慶的新都會廣場商業地產項目比國立大廈提前一年竣工投入營運,趕在了香港回歸之前。
在這方麵,李家所擁有的強大資金優勢和產業操作便利比陸文龍領先太多,甫一落成,大量香港知名品牌和企業就挾渝慶直轄和香港回歸的利好勢頭,跟著新都會廣場入駐,以前從未接觸過香港現代化商場,隻知道百貨公司的渝慶人簡直大開眼界,開業的時候新都會廣場裏麵擠得人山人海!
陸文龍隻是聽湯燦清表述了當時的盛況,他明白這就是差距,同樣都是黃金地段的商業建築,自己的項目更大更耗錢,結果卻相差很多。
一分為二的兩棟姊妹樓在裙樓的現代化商場之上,一棟商業寫字樓隻租不賣,另一棟就是酒店,同樣也是四星級酒店,對於渝慶這個還在提升中的落後直轄城市,珠江集團和陸文龍都務實的隻選擇了四星級,但顯然珠江集團是自己的連鎖酒店,包括商場裏麵自己的連鎖超市,無一不透露出規範化的操作模式。
這一切,都是促使陸文龍靜下心來學習的動力,當自己苦哈哈的幾乎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完成一個項目,人家按部就班的輕鬆達成,效果卻好很多倍,什麼叫事半功倍。
珠江集團算是給陸文龍好好的上了一課。
所以,身為新都會廣場的小股東,陸文龍每個月都能收到珠江集團寄過來所有的商廈營運報表和操作方案。
維克托的態度很清晰,縱然是兄弟,甚至有救命之恩,但在商場上,隻要陸文龍不開口。他就不會伸手幫忙,與其說掏錢幫陸文龍,不如教會他如何操作項目,憑借自身力量跨越難關,有時候。那一份份凝結了珠江集團多少年積累經驗的文件方案,比什麼資金都珍貴。
最重要的是,李家在過去幾年中,給陸文龍展示了一個商人或者說商業家族,在政治經濟上如何進退自如。
香港回歸之前的渝慶直轄就不用說了,準確把握到地方變動。就果斷投入項目,其實這個項目對於李家的整體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並不算什麼支柱性的版塊。
關鍵是通過這種項目表達了對大陸的態度,接著在金融風暴中,就完全站在大陸一方共同抵禦國外衝擊,這中間有經濟金融上的海外掠奪。更有政治和民意上的進攻,最後都堅持過來了,可以說過去的97年前後,對於李家來說是驚濤駭浪和驚心動魄的一兩年,也是決定性的一段時間。
陸文龍借著養傷的名頭,一直作為旁觀者,沒有任何遺漏的看著維克托兩兄弟跟老李一起演出一場好戲。李家現在開始獲取收成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陸文龍似乎錯過了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日子。
但旁觀的他,未嚐不是用一個半參與的心態在學習?
相比李家這樣的巨艦,陸文龍隻是個小舢板,不自量力的參與那場海嘯般的戰役,很容易被打得粉碎還不知道為什麼,難道真的要去仰人鼻息求人援手?
陸文龍的運氣……其實是真的好!
呂四才是唯一掛在巨艦旁邊的小浮筒,當整個香港都唱衰金融和地產市場的時候,她謹遵陸文龍盡一切可能和維克托站在一條線上的原則,卻又有自己的看法。放棄了快進快出,看起來很容易攬金的股票期貨等金融市場,一分錢都吝於投入,把自己管理的那些資金一股腦投入到地產中去。
她的態度很簡單,李家說的那些金融戰役和起伏波動自己根本就不懂。而且太過瞬息萬變,很容易落到最後分無沒有甚至倒過來虧空,殺了自己都沒法賠給家裏,還不如買物業,最後無論如何也有個東西。
於是借著李家的地產航母大量資訊,在眾多金融海嘯中罹難的香港富人低價拋售地產的時候,狠辣的吃進,數千萬資金幾乎花光,卻也囊括了沉甸甸的一疊產權契書。
僅僅是到現在的三年左右時間,就暴漲近十倍!
雖然都是不動產,呂四這個一直藏在發絲背後似乎隱形的姑娘,卻控製管理著整個陸文龍產業最龐大的一塊,現在光是收租金,每月都能有上百萬港幣的利潤。
所以心態沒點變化也不可能。
當然這種變化,不是她會自立門戶或者中飽私囊,畢竟所有的產業都掛在楊淼淼的名下,所有賬目也都是在律師樓和會計事務所的控製下,香港的賬目可不像內地這麼混亂。
自己掌控了陸文龍重要的東西,這種歸屬感才是最讓呂四重視的,所以陸娜回來,也是她的慫恿。
不為別的,就一起回來看看,陪著待些日子,也是舒心的。
結果蘇文瑾就有意無意的把湯燦清喊走,更是叫楊淼淼多帶著陸娜,留下呂四這幾天跟陸文龍商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