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歸正題,注視著對麵光頭男遞來的金卡,又見對方得知必死後流露出少見豁達表情,老和尚倒也在心裏暗暗讚了下此人,都說世人皆有生死,可當死亡近在眼前之際又會有幾人不害怕不恐懼呢?
先是略一猶豫,最終還是接過孫虎遞過來的金卡,然後朝對麵四人回答道:“貧僧非是那不通情理之人,既如此,請稍後,貧僧這就安排人去寺外為幾位施主采買酒肉。”
言罷,老和尚起身朝房門走去。
“大師請等一下!”
然而下一秒,未等慧淨走出禪房大門,後方,一直低頭不語的何飛突兀出言將其叫住。
聽身後有人叫自己,本欲按照彭虎要求找人采買食材的老和尚略微一滯,旋即邊回身邊麵露疑惑詢問道:“莫非何施主還有要求?”
沒有在意身旁彭虎等人投來不解目光,亦沒有理會慧淨掌院詢問,見老和尚停住腳步,接下來,剛在腦海思考出某些事情的何飛便在偷偷掃了眼右側僧人畫像後徑直抬頭,然後朝老和尚說出一句話,一句莫名其妙的話,或者說提了個令在場所有人皆意想不到的問題:
“敢問慧淨大師,鑒真高僧遺骸在哪?”
此言一出,彭虎、程櫻、姚付江三人集體愣住,至於已走到門口位置的慧淨則更是心髒一顫,蒼老的臉孔恐瞬間閃現出一抹震驚,這種表情轉瞬即逝,不仔細看甚至無法被察覺,可惜,恰恰是老和尚這一細微表情變化卻被何飛捕捉到,繼而被大學生盡收眼底。
與此同時,基於對方這一異狀,青年腦海裏的某種猜測亦進一步獲得證實。
當然以上所發生一切皆在轉瞬間,何飛言罷,快速恢複正常的慧淨就以麵露不解,語氣狐疑回答道:“何施主,你說什麼?什麼鑒真遺骸?”
(老和尚在裝傻!)
聽慧淨如此回答,心中早有定論的何飛仍舊不予理會,轉而盯著對方兩眼一眯繼續道:“大師,您不要裝不知道,我可曾聽說過一些事情,當年從大唐東渡而來的鑒真高僧就曾經在你們太和寺當過掌院主持吧?”
不錯,何飛口中所指的那位大唐高僧非是旁人,正是曆史上不僅真實存在且在中日兩國曆史上皆非常有名的一位和尚……
鑒真!
………
鑒真,唐朝僧人,俗姓淳於,廣陵江陽人,律宗南山宗傳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曾在國內擔任揚州大明寺主持,後來應日本留學僧人請求先後六次東渡日本,弘傳佛法,促進了唐朝與日本之間文化交流與佛法傳播。
鑒真在日期間,弘揚佛法,普度眾人,同時將大唐帝國的先進文化帶給了日本,且他醫術高明,救死扶傷,以至在晚年曾被日本皇室尊稱為‘大和之師’(意喻為日本的老師)。
廣德元年,鑒真圓寂於日本招提寺,終年76歲,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屋脊(最高峰、最高成就)。
………
而何飛所指的大唐高僧正是此人,鑒真和尚。
這一刻,臉孔愈發微變的慧淨似乎有些急躁,雖神色有變,但多年打坐參禪所培養而出的極好定力仍讓這位掌院主持維持住了表麵心平氣和,淡然回答道:“阿彌陀佛,何施主你不要開玩笑了,鑒真大師當年的確曾在我太和寺當過主持掌院,不過也僅有短短一兩年而已,後來鑒真大師便離開了本寺,以至於最後所圓寂的地方亦是在招提寺而非太和寺,就連史書都說鑒真大師圓寂於招提寺,那麼,本寺又怎麼可能得知高僧遺骸下落?”
或許是感覺以上頗具權威的言論仍不足以壓住對方,頓了頓,老和尚隨後又補充了一句:“當然,雖說鑒真大師確實曾在法正寺當過掌院主持,可這又能代表什麼呢?”
很明顯,這位定力頗好的掌院主持不僅用兩段話語直接否認了鑒真同太和寺之間深厚關係,同時還搬出可信度最高的史書來堵對方嘴巴,言外之意可謂明顯,那便是……
我不知道你問鑒真高僧的目的是什麼也不管你打聽此事緣由為何,反正高僧同本寺關聯極淺,你所要打聽的高僧遺骸我不知道。
至於何飛,聽完慧淨一番否認解釋的他依舊不信,理由很簡單,從曆史資料上看,不可否認鑒真在太和寺當掌院主持確實僅有短短兩年時間,但有句話說得好,叫無風不起浪,這世上其實有很多真像是被掩蓋著的,比如最為有名的滿清占領Z國後惡意醜化明朝以及篡改明史,又比如蘇聯擊敗德國後將其製造的數百起大屠殺全推在德國身上等等,種種被掩蓋的真相可謂多不勝數,所以何飛認為有時候某些傳言甚至是野史或許都要比勝利者所編寫出來的正史要可信的多。
同時這也是他為何會選擇相信司機口中所說‘鑒真圓寂於太和寺’這一言論的主要原因。
雖是傳言,但卻被何飛所在意,之所以在意……則源自於牆上那副畫,那副既非神佛又非螝怪的普通僧人畫像!
於是,聽完慧淨辯解,深知自己以及身邊隊友隻剩不足兩小時可活的何飛便用某種一口咬定般的口吻繼續道:“鑒真高僧是在你們太和寺圓寂的吧?而且他的屍骸至今仍保存於你們太和寺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