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11(1 / 2)

這,莊曉夢和林平之又來到楓林禪寺,悟明給她講起了皈依。

前麵的兩種歸屬,比如家庭,是形而下的生存層麵,是為了獲取生存資源、得到保護和安全感;團隊則是為了獲得人際交往和發展空間;終極歸屬超越了這兩個層麵——我們可以看到,在信仰的團隊裏,任何身份的人都可能走到一起,這其實意味著,終極歸屬超越了我們世俗生活各種層麵的需求。當然在一個圍棋愛好者協會裏,可能有老板,有學生,也有官員,但還是有一個東西維係了它,就是對圍棋的愛好。那麼終極歸屬的團隊,其成員的共同點在哪裏呢?他們的共同點跟愛好圍棋有很大差異,跟我們經營的產業、行業協會有很大差異,他們的共同點在人生的終極問題,價值啊、意義呀、對生命的一些基本看法呀,在這些地方觀點一致,所以他們走到一起來了。

以中國人的口語來,當我們的生命處於“極限狀態”的時候,那個終極歸屬就凸顯出來了。什麼叫極限狀態?前麵兩個歸屬已經沒辦法幫你解決了。如果你參加了一個企業家協會,遇到一個特別危險的情況,你會怎麼呢?你會:“啊,我的哪!”你不會:“啊,我的企業家協會呀!”當然我們中國人會“啊,我的媽呀”,這個呼喊也是帶有宗教意味的,絕對無私的母愛是接近於宗教的大愛的。我們也可以看到,東西方宗教裏都有母愛這個主題,實際上接近於終極歸屬。“我的啊”可能是中國人用得比較多的,在儒家的體係裏麵,“”也是經常被抽象為一個終極背景的。當我們的生命處於邊緣狀態的時候,我們向什麼對象去呼救,以獲得力量和支持,就是終極歸屬需求的一個表現。

所以我們要學佛、要了解佛學和禪學,如果你不隻是停留在知識層麵的了解,而是用生命去了解,那麼“皈依”就是你的第一步,是一個起點。什麼是“皈依”?皈依就是對終極歸屬的選擇與認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看到佛教或者禪學屬於宗教的一麵,它是宗教,所以你要信,要皈依。

依信仰而建立的皈依,是對我們生命價值的選擇與定位,也是身心的托付與安頓,是短暫人生最快捷的學習路徑和智慧繼承之道。皈依,就是內心對一個終極歸屬的選擇和認同。。這正是一個孤獨的跋涉於生死旅程的個體,對自己身心的終極安頓,是從根本上安頓,不是通過一個協會或一個家庭來解決。

皈依也是我們短暫人生最快捷的學習路徑。這就是,宗教這種社會現象、這種事物,既是人類認識世界和自身的一種方法和途徑,同時也是人類傳播文化、傳承文明和智慧的一個有效方法。我們知道,現在文明和文化的傳承、傳播主要依賴學校或科研院所,但其實宗教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其傳播和傳承是依“信”而發生的,是在終極歸屬的意義上解決的,因此是非常快捷的。有一些關於生活、生存、事業的知識和經驗需要實踐,有時候我們碰得頭破血流,最後才明白,經常是明白的時候已經晚了;而信仰這種方式,相當於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非常清楚地提供給你一條路線和一個地圖。比如這裏有一個電燈,想讓它亮,一種辦法是去找發電機、買柴油,自己發電把它弄亮;另外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別人把線路接好,我們把插頭插到電源上,一下就亮了。人生的智慧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吃了很多苦頭、走了很多冤枉路才明白了一點,還不如一開始就直接插到一個電源上。

信仰這種學習路徑、智慧集成之道同樣非常快捷,不僅給了我們信心和勇氣,而且使我們的生活之路刹那變得明晰和簡單,節省了很多資源。生活之路簡潔,人就單純,單純,就有力量。

另外也許還有人覺得,皈依是不是皈依於一個外在的對象?如果是,我為什麼要把自己交給一個外在的東西呢?它的內涵既包括了外在的事相,也包括了內在的理體,而外在的事相與人心內在的理體是分不開的,因此對外在事相的皈依不是目的,皈依的根本目的是要引領我們回歸自心,對於有的人可能可以直接從內在開始,對於絕大部分人和眾生來,要從外在開始;而且到最後,內在和外在也不可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