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價值論(1 / 2)

詩詞本身,除了文化價值,其實是沒有任何錢財價值的,無論將《青玉案元夕》抄寫多少份,其實都分文不值,隻有將詩詞附加一些其它的屬性,才會有價值連城的可能。

就如同大名鼎鼎的《換鵝貼》,別稱也叫做《黃庭經》,它還有一個更加通俗的名字叫做《道德經》。

老子以下,人世間《道德經》的版本,何止千萬,但唯有被稱作《換鵝貼》的道德經才會價值連城。之所以如此,追根溯源,就是因為《換鵝貼》的撰寫者是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親手所書,而王羲之留存世間的真跡,也為數不少,但依價值而論,除了最高的《蘭亭序集》,便是這《換鵝貼》,其它的真跡之所以沒有這兩件值錢,就是因為這裏麵還有因緣際會的感人故事包含在其中。

詩詞隻有依附名人、故事、年代等等因素,變成實物呈現的時候,才會有價值千金的可能,若隻是口口相傳,恐怕一文錢都賣不上,那怕它是名垂青史的《道德經》。

而聞所撰寫的《青玉案元夕》之所以能價值萬貫,自然也是因緣際會,除了第一次出現世間的硬筆書體,還有才子與佳人的故事蘊含其中,而背後更有著不為人知的暗箱操作。這種巧合性造成的原因,隻可其一,不可其二。

無論聞腹中存有多少詩詞,其實都是毫無價值的,隻有得當的使用,才能換來不菲的收益,若隻是單獨的售賣,最後的結果,不但身敗名裂,恐怕從此之後,但凡是從他口中出的詩詞,那怕再有名,隻要沒有人為其鼓與吹,最後的結局,那也隻是會成為一縷清風,消散在時間的長河之中。

聞無論前世今生,都不是文化人,難以了解這種事情,但鳳仙畢竟是依靠這些物事吃飯的,她深知同樣的一首詩詞,由不同的花魁來演藝,得到的賞錢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其中雖然也有詩詞的因素,但花魁才是重中之重,而詩詞其實隻是錦上添花而已。

而她之所以求助聞,希望用他的詩詞,而不是其他才子的詩詞,就是因為現在聞的詩詞最火,對她更有助力,這其實也不是詩詞的原因,而是聞的名人效應而已。

所以從一開始鳳仙就壓根沒指望聞直接書寫幾十首詩詞,為她贖身,現在驟然聽見聞願意多寫一些詩詞來換取自己的自由之身,芳心之中,既有感動,也有一絲不明何物的笑意。

“官人肯為女子贖身,女子無以為報,若是官人不嫌棄女子,女子願意為奴為婢伺候官人。”鳳仙當即蹲身施禮道。絕處逢生就是鳳仙現在的心情,眼看大限將至,居然有一個青年才俊,當朝顯貴來接盤,這可要比去伺候那些七老八十的老棺材板強太多了,這必須立即敲定跟腳,以免出現意外,這時候再矜持,也許就會錯過最後的機會。

“”聞現在有些痛恨自己的大嘴巴了,憑空得一個美人,這沒什麼不好,但錢呢?十萬貫啊!就是把自己與爵府一起賣了,也沒有那麼多的錢財啊!

聞幹咳一聲道:“鳳仙娘子不必客氣,本爵也不要你為奴為婢,既然得了自由之身,就要珍惜,去官府上一個戶貫,把賤籍消了,耕讀為樂,也不失人間樂趣。”

“多謝官人成全,大恩不言謝,女子來生定當銜環以報。”見聞神情不似作假,鳳仙立即稱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