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村裏有個許兆亭(1 / 2)

一九三八年春,沂蒙山腳下的一個偏僻山村。

零星的昏黃燈火逐漸熄滅,夜幕下的山村漸漸進入夢鄉。

農村人簡單實在,秉承祖訓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也是農村人的習慣。漫長的夜晚成就了農村人多子多孫的夢想,日落之後,大部分成年人的唯一樂趣就是努力造人。

河邊一家普普通通的農家院中,十七歲的許兆亭在朦朧的夜色中拳腳翻飛。這是他每必須要做的兩件事,睡前,使一趟拳腳熱身,然後抱著特意從場上扛回來的褸柱(音,一種脫離穀物的工具),堅持挺舉一百次。

許兆亭家中兄弟五人外加三個姐姐兩個妹妹,算上大哥大嫂和剛剛添的兩個孩子,全家老少一共十五口人。兆亭行三,年僅十六歲,已經是家裏操持農活的主力。

沂蒙山向來山多地少人口眾多,特便是像他們這種偏僻的地方,連石頭縫都被摳出個窟窿,稀稀拉拉的種上兩顆高粱或者載上兩棵方瓜。即使是這樣,一年下來仍是青黃不接,大多數時候要上山挖野菜,下河摸魚蝦,外加榆樹皮玉米芯磨粉勉強度日。

兆亭家兒多女多,老人從來也沒拿著孩子當過孩子。像兆亭這種人,基本上斷奶以後就放養,能活下來全靠命硬和誰見誰罵外加兩巴掌一腳的野性淘氣。

許家是崖子村土著,世世代代老實巴交的莊稼人。祖上流傳的本事就是在石頭縫裏找飯吃,從來沒人離開過崖子村方圓五十裏。兆亭是許家唯一會拳腳功夫的另類,因為體力消耗大,所以經常被老爹罵成攮食爆。

不過兆亭爹也隻是偶爾罵罵,不會因為兆亭吃得多當真。這件事細起來不怪兆亭,完全是許家咎由自取。

想當年,兆亭隻有九歲的時候,兆亭爹偶爾從山裏撿回來一個跌斷雙腿的外鄉人。沂蒙山的漢子淳樸耿直,雖然家境貧寒食不果腹,但憑著良心依然把這個外鄉男人留了下來。

一晃半年之後,這個姓郭的外鄉斷腿痊愈,臨走時給許家留下了僅有的十塊現大洋。就是憑著這個外鄉人的豪爽,許家老大才勉強討上一房媳婦。從老大往下,至今仍是清一水的光棍。

郭姓外鄉人養傷期間也沒閑著,在許家大五個孩子之中挑中兆亭,教了他一些使氣的法門,和一些拳腳功夫。直到郭姓外鄉人離開崖子村,除了過自己姓郭,是河南開封人之外,自始至終再沒透露過任何消息。

從那以後,兆亭就有了營生,睡覺之前折騰一番,還沒亮又爬起來折騰一番。嘿嘿哈哈的窮鬧騰,弄得全家老都不得安。不過兆亭也有改變,百十斤的褸柱拿在手裏,舉上百來下不喘粗氣。

兆亭自從學了外鄉人教的拳腳之後,偷雞摸狗的事就沒少幹。人來高的牆頭根本就擋不住兆亭,隻要使使勁一蹦,在牆上蹬上一腳,穩穩當當的就能上去。

自從有了這本事之後,兆亭也很少在家裏吃飯。摻了榆樹皮的煎餅,稀稀拉拉的地瓜,兌了玉米芯的窩窩頭本來就不多,兆亭不吃正好,省下來別的孩子能過吃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