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金吾軍(1 / 2)

陽武縣,城門處。

四杆大旗迎風飄展。

其中一杆上書“參軍報國”,一杆上書“無限光榮”,一杆黑底大旗上書“金吾軍”,最後一杆黑底大旗上則畫著一隻紅日,紅日中間有一隻睥睨下的三足金烏。

在這四杆大旗的正下方,坐著一人——一個穿著禁軍標準樣式軍裝的少年將軍。

此人無疑就是蔡仍了。

那日,蔡攸答應讓蔡仍統建一營人馬,並將蔡仍推薦給了高俅之後,蔡仍當日就去高俅家裏拜訪。

在明代《水滸傳》中,高俅被塑造成第一奸臣,他,地痞出身,因為踢得一腳高球,而被趙佶所喜,進而飛黃騰達。

這其實也並不完全是冤枉高俅,不過卻有點看了高俅。

高俅是不是潑皮出身,史上沒有記載,但他的確是蘇軾的“史”(也就是秘書一類的角色),後來又去趙佶的姑父王詵(即王都太尉)家當廝,再後來因為踢得一腳好球而被趙佶所喜,然後趙佶跟王詵要了高俅,高俅也幸運的搭上末班車的潛邸“舊臣”,一下子從一個閑散王爺的玩伴兒一躍進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場,並且在官場中青雲直上。

不過——

高俅的經曆,可不僅僅隻有這點。

先不,高俅寫得一手漂亮的字,有一定的詩詞歌賦功底,而且會使槍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礎,用“文武雙全”來形容高俅也不算誇張。

就隻,北宋王朝有規定,“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換而言之就是,沒有立過邊功,是不能掌管中央禁軍的,就可以看出,高俅的經曆,其實沒那麼簡單。

宋史《宋南渡十將傳》卷一“劉錡傳”中就有:先是高俅嚐為端王邸官屬,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時(劉)仲武為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競以邊功至殿帥。

這意思就是,當時趙佶想提拔高俅,可苦於高俅沒有邊功,於是趙佶就將高俅托付給了劉錡的父親劉仲武,讓高俅去給劉仲武擔任監軍,(兩人在吐蕃趙懷德等叛宋的事變中指揮得當獲得大勝而使趙懷德等複降,之後童貫和劉仲武在西邊又取得了一次較大的勝利,他們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收複了積石軍,此戰高俅也參與了),高俅以此二邊功榮升到了太尉一職,坐穩了三衙,掌管數量龐大的中央禁軍。

也正是因為如此,高俅跟劉仲武一家有深厚的交情,後來劉仲武死了以後,高俅保舉劉錡為帥,使得中興四將之一的劉錡走上了曆史舞台。

除了與劉仲武家保持密切的關係外,高俅也對他原來的主人蘇軾一家也頗為照顧,一些野史上記載他“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恤甚勤。”

高俅不忘舊恩,使得高俅在朝中獲得了不錯的口碑。

當然,真正讓高俅青雲直上的還是,他乖巧善佞,對上司尤其是皇帝趙佶百般討好——陪趙佶各種玩、各種瘋就不了,趙佶喜歡大興土木,高俅就把幾十萬禁軍全都變成匠人,為趙佶實現他的全部想法。

高俅規定:凡禁軍士卒,必須無條件的為皇家的各種各樣的建築和園林出工、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