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回京赴闕(2 / 2)

換而言之,楊戩就是造成宋江起義的罪魁禍首之一。

因為有楊戩罩著,溫宗建不將任何人放在眼裏,屢屢頂撞上官。

可即便是這樣,溫宗建還能不斷受到升賞。

最近,溫宗建更是因為跟著蔡仍等人的屁股後麵剿了一波宋江義軍,立下了所謂的大功,而一舉越過別的武官極難越過的武官的最大瓶頸進入了橫行行列。

不過——

知廣濟軍丁順,也不是一般人——他背後也有高俅在。

為了不被溫宗建架空,也為了不再看到溫宗建這個一直惡心他的人,丁順幹脆使了招移花接木將溫宗建踢出廣濟軍,讓溫宗建到金吾軍來禍害蔡仍。

這些事,都很讓蔡仍頭疼。

不過,最讓蔡仍頭疼的還是,蔡仍隻有統製泰寧軍和興德軍的權力,沒有插手泰寧軍和興德軍整編這兩支軍隊的權力,否則,蔡仍完全可以將泰寧軍和興德軍整編重建,使其跟宋江義軍一樣成為金吾軍的一部分,然後壯大自己——如果不是因為宋江義軍的情況特殊,幾十年前王安石變法時又推廣了將兵法,在宋製下,蔡仍都沒有機會一人獨自統領兩軍。

泰寧軍和興德軍,一個戰鬥力低下還聽調不聽宣,一個戰鬥力低下還問題多多。

這直接影響到金吾軍的整體戰力,更影響蔡仍爭霸逐鹿,讓蔡仍如何不頭疼?

然而——

再頭疼,蔡仍都得麵對,否則又能如何?

所以,一到大野澤,遣散好被刷下來的宋江義軍的人之後,蔡仍就一邊經營金吾左軍和金吾右軍、一邊謀取泰寧軍和興德軍、一邊建設金吾軍。

建設金吾軍,並不單單是指建設金吾軍軍隊,還指建設金吾軍軍州。

因為發生宋江在大野澤起義一事,在蔡仍斡旋下,北宋朝廷決定大野澤這裏新建一個軍州,以“金吾軍”為名。

軍州是指戰略上的軍事要地,一般地處邊境,或戰略要地。由統兵大將、軍事主官為主,政務大臣為輔,行軍管執法,城堅器利,雄兵鎮守。

不過——

北宋一朝,行事多於其他朝代不同。

在北宋,軍州的行政最高長官多稱“知州軍州事”或“權知軍州事”,三年一任,不能連任,不能兼任州郡以上的職務,知州照例兼廂軍正印職。

除知州外,每個軍州還設“通判”一人,其地位類似隋朝通守,級別並不高。但州一級發出文件,必須通判簽署,才能生效。目的就是要監督知州的權力。

至於蔡仍這個濟州觀察使、京東西路副總管、金吾軍統製,在非戰時,理論上來其實隻有訓練金吾軍(包括金吾左軍、金吾右軍、泰寧軍和興德軍以及附近廂軍、鄉軍)的權力,並沒有調動也沒有整編金吾軍的權力。

從權力大上來,非戰時,就連金吾軍通判宋江,都比蔡仍大。

從這些,也不難看出,北宋一朝對武官的限製有多大。

而懷有不臣之心的蔡仍,在這樣的框架下,經營自己的勢力,有多難,也可以想象。

不過——

話又回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蔡仍與宋江、吳用等人一商量,就找到了解決興德軍的辦法。

這個辦法是宋江和吳用給蔡仍建議的。

簡單來,就是用錢砸,將原屬於興德軍的將士買通,讓他們配合蔡仍從新招募一支軍隊,借興德軍的殼誕生。

實話,這個方法有點凶險,一旦被人發現,蔡仍除了揭竿而起以外,別無它法。

可話又回來,現在的北宋亂糟糟的一片,未來將會越來越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誰會注意到蔡仍的動作?

再退一步,真要是被北宋朝廷發現了,蔡仍真可以揭竿而起,然後跟即將起義的方臘南北呼應,或是幹脆向南殺去跟方臘合兵一處。

蔡仍相信,有自己相助,自己和方臘絕對可以跟問題多多的趙宋劃江而治,然後再伺機吞並方臘,等到趙宋的問題集中爆發,再殺過長江與趙宋、金、西夏逐鹿中原。

當然了,這是最沒辦法的辦法,除非是逼不得已,否則蔡仍是絕不會現在選擇這條路的。

總而言之,蔡仍經過深思熟慮了之後,決定采用宋江和吳用的建議。

對於蔡仍的選擇,宋江和吳用高興不已,也非常積極,吳用甚至主動請纓要去為蔡仍辦這件事。

蔡仍考慮到,自己手上確實沒有比吳用更適合做此事的人了,便將此事交給吳用去辦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蔡仍突然接到聖旨——趙佶宣蔡仍回京赴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