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疏通樞密院的關係以外,蔡仍還得疏通吏部和兵部的關係。
總而言之吧,因為要吞下興德軍,因為要為金吾軍的將士升遷打通關係,最終獲得一支能全心全意跟自己走的隊伍,蔡仍開始了自己的疏通和賄賂之旅。
其實——
有些事,著繁瑣,真做起來以後,也並不是那麼難,尤其是當你的地位達到一定的高度、背後又有龐大的勢力支撐之後。
長話短,在蔡仍不計成本的投入之下,樞密院很快就下達了金吾左軍和興德軍調防的命令,吏部升了王勝、高師旦、翟進等人的官職,兵部則準許王勝、高師旦、翟進等人調入興德軍。
不過——
也不是事事都順蔡仍的意,關於呂川卞調去知金吾軍一事,就進展得不是那麼順利。
蔡仍也不知道,呂川卞怎麼就得罪了王黼,王黼就是不肯放呂川卞去金吾軍,似乎是打定了主意要將呂川卞送去潭州。
後來,蔡仍將呂川卞找來問了問,才大概知道了原因。
原來——
這事還是出在蔡京身上。
當初,張商英為宰相,因為能力不足,將北宋朝廷搞得一團糟糕,趙佶便動了讓已經致仕的蔡京複相的心思,於是派使臣把玉環賞給在杭州的蔡京。
王黼偵知此事之後,逐條上奏讚揚蔡京所推行的政事,並攻擊張商英。
蔡京再次任宰相,感激王黼幫助自己,就任命王黼為左諫議大夫、給事中、禦史中丞,王黼從校書郎之職升到禦史中丞,隻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這全憑蔡京的賞識。
自那以後,王黼就成了蔡京的得意門生之一。
初時,王黼為蔡京辦事倒也盡力——他曾靠何執中得以進升,為了讓蔡京專權,就上疏論奏何執中的二十條罪狀。
可是後來,王黼的官越升越快,就有了不受蔡京控製的跡象。
最明顯的就是,蔡京與鄭居中不合,王黼卻與鄭居中交好。
蔡京因此很生氣,就調王黼去任戶部尚書。
當時,正值青黃不接,蔡京就想以國家財用不足作為王黼的罪狀。
不久諸班禁軍因沒如期犒賞,到左藏庫鼓噪鬧事。
王黼聽後,就在諸軍前貼上大榜,保證某月某日犒賞他們,眾人讀榜後都散去,蔡京的計劃沒實現。
可雖那次蔡京沒能一竿子將王黼打死,但也讓王黼受到了不的驚嚇,以至於王黼很快就投到了梁師成名下,求得了梁師成的庇護,才免於被蔡京再次收拾,最終取蔡京而代之。
王黼對於蔡京對他的打壓,始終銘記於心,立誌要找機會跟蔡京算賬。
可奈何,蔡京雖然已經致仕,但餘威還在,關鍵是勢力還在,以至於王黼根本就動不了蔡京。
在這個基礎上,王黼隻能找蔡京的爪牙算賬了。
而當時幫蔡京對付王黼的人之一就有呂川卞,而且呂川卞還是打衝鋒的那個。
也正是因為如此,王黼剛一上台,就將呂川卞貶去了三司,當了一個閑職,尤嫌不解恨,王黼最近又準備調呂川卞去苦寒的潭州。
得知是這種情況,蔡仍也有些頭疼。
如果早知道呂川卞和王黼之間的恩怨這麼深,蔡仍也不會大包大攬跟蔡京打包票運作呂川卞去金吾軍了。
也是直到這時,蔡仍才明白,蔡京這個老狐狸哪是在幫自己,分明是想借自己的手解救呂川卞,挽救呂川卞的政治生命。
實話,蔡仍很討厭這種受人擺布的滋味。
可一來,蔡京手上的政治資源太豐富了,豐富到蔡仍很想很想繼承蔡京手上的這些政治資源,哪怕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來,與呂川卞接觸過後,蔡仍通過仔細觀察和心試探,發現這呂川卞還真適合去給自己當“領導”。
所以,最後蔡仍捏著鼻子認下了被蔡京算計,準備找個合適的機會去拜訪一下目前王黼唯一懼怕、唯一言聽計從的人——梁師成。
幾日後,受蔡仍所托與梁師成的幹兒子梁秉聰相約的蔡貌,給蔡仍帶回來消息:“六叔,梁衙內邀請你晚上去樊樓一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