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宋軍攻打西夏時,遼國總是盡力從中斡旋,以保全西夏。
但是,這次的大宋來勢洶洶,並不是言語能夠勸退的,若使宋軍退兵,那麼自己可能就要和宋國全麵開戰了。
思前想後,再結合當時遼國的國情,遼國覺得還是不趟這個渾水為好。
不過,老謀深算的遼國,也不想白白放過這個漁翁之機,打算從兩國的戰爭中分一杯羹。
於是,遼主派遣使臣向大宋索要關南十縣。
宋神宗接見了遼國的使臣後,對遼國的意思心知肚明。
當年,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時,遼方承認關南十縣屬於宋朝,而宋朝每年賠償給遼國三十萬歲幣。
盟約簽訂後,兩國一直恪守盟約,以兄弟相稱,彼此之間相安無事。
如今遼國舊事重提,再次提起關南十縣這個敏感的問題。
倘若將這十縣割給遼國,遼國自然會在宋夏交戰中作壁上觀。
如果拒絕遼國的請求,那麼大宋攻打西夏的時候,勢必會受到遼國的種種阻礙。
其實,遼國的這一要求,已經違背了當初的澶淵之盟,因為關南十縣早已在盟約中劃分地明明白白。
此時遼國再提出這等要求,難免會對宋朝上下造成傷害。
如果細論起來,遼國所占的幽雲十六州又何嚐不是大宋的領土?
大宋方麵雖然憤憤不平,但是西夏的戰事迫在眉睫,最終也隻能迅速與遼國達成協議。
後經過兩國討論,遼國表示可以不要關南十縣,但是宋朝方麵必須要將澶淵之盟中的三十萬歲幣提高到五十萬。
盟約既立,則萬不可輕易更改。
遼國趁大宋與西夏兩國交戰之際趁火打劫,篡改盟約,實在是令人不齒。
但即使是這樣,為了大局著想,宋神宗還是答應了這個要求。
與遼國商量好後,宋軍馬上向西夏進逼。
而西夏見遼國不來援救,心灰意冷之餘,也爆發了戰鬥至死的悲壯之氣,然後舉國為戰。
最終,宋軍雖然深入西夏腹地大敗西夏,但是宋軍也迫於西夏舉國反抗、橫山的阻擋、糧草不繼等等原因最後铩羽而歸。
西夏雖然避免了亡國之禍,但也是元氣大傷,丟失了不少土地。
最後的勝利者,隻有遼國,它在沒有出動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就白白獲得了二十萬歲幣。
宋神宗滅夏失敗,又被遼國勒索走二十萬歲幣,直氣的是七竅生煙。
此後,宋神宗對遼國違背盟約的事情一直耿耿於懷。
直到臨終之際,宋神宗還咬牙切齒地留下遺言:“能夠收複燕雲十六州的人,即使是不姓趙,也可以封他為王。”
在宋神宗看來,遼國要求增加二十萬歲幣和索要關南十縣的事已是違約在先,既然如此,也就別怪自己重提燕雲十六州的事情了。
收複燕雲十六州者王!
雖現在王黼已經取蔡京而代之了。
可蔡京在位十六年間,在文治武功方麵都取得了極為傑出的成就,與大宋一朝的任何一位宰相相比,蔡京都不遑多讓。
司空開府儀同三司中太乙宮使尚書左仆射太尉太師領三省魯國公蔡京。
這是蔡京致仕前的官職。
有一次王黼去大相國寺燒香,看到一首蔡京留在大相國寺的詩:萬物生乎地間,榮枯造化皆大觀。四時氣運無窮盡,下文章意在先。
這首詩細品品,很有一番哲理性。
可吸引王黼的並不是蔡京的詩,更不是蔡京那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的字,而是蔡京的落款。
落款越長,明資曆越老職位越高成就越大。
王黼曾是蔡京的門生,他深知蔡京的本事有多高、有多大,高大到他窮其一生也拍馬不及的地步。
可王黼又不甘心,他也是宰相,他也獲得了蔡京當初所擁有的一切權力。
試問,這種情況下,王黼怎能不想幹出一番事業,名傳千古?
關鍵是,還叫王黼抓到了這樣的機會。
這個機會就是收複燕雲。
隻要他王黼能收複燕雲,他就能依照宋神宗留下的祖訓異姓封王,那樣一來,他就能將蔡京完全踩在腳下,至少也可以跟蔡京比肩,躋身名相行列。
所以,王黼不能讓突然爆發的方臘起義毀了收複燕雲的大計,毀了他的政治夢想,毀了他超越蔡京的唯一機會。
正是在這樣的思想下,王黼下令封鎖方臘起義的消息,繼續準備收複燕雲十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