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蔡仍?聽都沒聽過(求訂閱!)(2 / 2)

方百花實事求是的分析道:“咱們的軍隊大多沒有接受過操練,因此,其整體素質,比宋軍的廂軍還不如,保守估計,宋軍的一個廂軍士卒大約能抵咱們的兩個士卒,宋軍的一個禁軍士卒大約能抵咱們的四個到五個士卒,如此,要殲滅金陵這支宋軍,咱們至少要派出十萬大軍,為防有意外發生,我認為咱們應該派二十萬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擊潰金陵的這支宋軍,然後奪取金陵,再以金陵為基點依長江險固守。”

“二十萬大軍?”

誰也沒有想到,方百花竟然如此重視金陵的那支援軍。

雖金陵丟了,但方臘其實還是不想北上,而是想讓方七佛率領的那十幾萬大軍抵擋住宋軍南下的腳步,然後他繼續搶占東南的地盤。

就像方臘跟別人的那樣,他認為,地盤越大,他所擁有的兵力就越多,戰略回旋空間也就越大。

而且,方臘覺得他的想法是可行的,隻要方七佛能順利的拿下湖州和秀州,就可以以那一線布置防線,然後將南下的宋軍擋在北麵,而隻要給他兩三個月時間,他就能奪取東南,然後他既能得一個穩定的後方,又可以依托這個穩定的後方與宋軍進行決戰。

其實,方臘如此堅定的想南下而不是北上,還有一個原因。

這個原因就是推背圖。

推背圖上有這一句“縱橫過浙水,顯跡在吳興。”

按照字麵的意思解釋就是,他方臘雖然能做皇帝,但龍興之地隻在東南,隻在舊吳之地。

這也是方臘一直反對北上和遲遲不願派大軍北上而隻搶占東南地盤的原因之一。

基於此,方臘道:“不要過高的抬高宋軍的戰力和過低的低估咱們的戰力,咱們又不是沒跟宋軍交過手,哪次不是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

呂將:“趙宋廂軍的戰力跟趙宋禁軍沒法相比,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陳箍桶也道:“東南百年無戰事,故東南宋軍的戰力有限,而且,東南的宋軍多是廂軍,不是宋軍的主力禁軍,所以以前的戰爭是不具備參考價值的。”

陳箍桶隨後向方臘建議道:“聖公,我建議由東路元帥率領本路人馬和陳頭領的永康軍及我處州軍即日北上與北路軍彙合,然後尋找戰機跟金陵的宋軍決戰而勝之,再然後以金陵為基點依長江險設立防線,防止宋軍的大部人馬南下。”

雖方臘名義上有一百多萬大軍,可實際上方臘能控製的大軍隻有五十來萬。

而方臘所控製的這五十來萬大軍被他分成了四路——即方七佛所率領的北路軍,方百花所率領的東路軍,方五相公所率領的南路軍,以及方臘自己率領的中路軍。

方臘一直以來的計劃都是用方七佛所率領的北路軍守住北麵,他親自指揮東路軍、南路軍、中路軍以及其餘義軍以杭州為基點迅速搶占東南的地盤。

因此,陳箍桶的建議,與方臘的計劃,是背道而馳的。

關鍵是,如果將最能打的方百花和所部派去北邊,不僅要大大耽誤方臘搶占地盤的速度,方臘還沒把握力壓其他義軍統領,進而就會坐視其他義軍頭領搶占本來該由他占領的地盤然後做強做大,為將來留下隱患。

所以,盡管心理清楚陳箍桶既然主動要求率領處州軍北上定然是沒有私心的,可方臘還是道:“也不是所有的禁軍都能打,能打的隻有西北禁軍,很多中央禁軍和河北禁軍的戰力甚至連廂軍都不如,對了,金陵的這支什麼金吾軍不就是趙宋的中央禁軍嘛,北路軍有十幾萬,隻要奪下湖州和秀州,再在湖州和秀州一線設防,擋住他們兩三個月必定沒有問題,況且,麵對咱們百萬大軍,那三五萬人,多半不敢南下,他們應該就是想先固守金陵這個通道,慢慢等趙宋朝廷調集人馬,如果真是這樣,那咱們北上與這三五萬宋軍死磕是非常不明智的,咱們應該把握住這個寶貴的時間,加緊步伐清理東南地區的宋軍,徹底占據東南,然後再北上跟宋軍決戰。”

不等別人再話,方臘就又道:“再有,來得要是童貫、種師道那樣的名將,咱們如此慎重還行,那個什麼蔡仍,我連聽都沒聽過,根本不值得咱們如臨大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