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之所以下這個命令,是想拖延一下時間,看看東南那裏的形勢如何變化,然後再決定要不要繼續跟金國聯合滅遼。
另外,趙佶也不希望金使在目前這個敏感時候出現在東京,他擔心海上結盟之事被遼國細作發現。
趙佶心想:“如果遼國此時趁機出兵南下,那大宋豈不危在旦夕?”
金國這次派來的正使名叫曷魯,副使還是大迪烏。
他們對王師中很不滿,尤其是曷魯,他好幾次對王師中揚言:“如果王知州再不派人送我們去東京,那我們就隻好自己步行去了。”
王師中好言相勸,好吃好喝的伺候著他們,為將金史滯留在登州,可以王師中想盡了辦法。
可即便如此,曷魯與大迪烏還是收拾好行李走出驛館,執意要步行去東京。
王師中無奈,隻好派出一輛馬車載著他們上路,同時,派出快馬飛馳京師報告北宋朝廷,讓北宋朝廷好有所準備。
趙佶聞訊後,令國子司業權彥邦負責接待金使。
十幾後,曷魯與大迪烏來到京師,權彥邦按照以前接待金使的規格,安排曷魯與大迪烏住進同文館。
順便一句,因為收複燕雲一事暫時擱淺了,此時,趙良嗣、馬政和馬擴等人都已經被趙佶冷落在旁不受重用了。
曷魯與大迪烏來到東京之後,幾乎是被軟禁在同文館裏,一直也沒有人與他們談南北夾攻遼國一事。
曷魯因此急得口舌生瘡鼻子竄了好幾次血……
……
遼主耶律延禧的文妃名叫蕭瑟瑟,她本家是渤海大氏,也就是渤海國王家族的後裔,但由於家族成員被遼太祖俘虜之後編入國舅帳,世代與耶律氏通婚,所以也稱蕭氏。
蕭瑟瑟很有文才,也很重視遼國的基業,她見丈夫耶律延禧整日田獵遊蕩不恤政事,作歌諷諫:“勿嗟塞上兮暗紅塵,勿傷多難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選取賢臣,直須臥薪嚐膽兮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雲。”
耶律延禧有六個兒子,但他一直都沒有明確讓誰來當太子將來繼承他的大寶之位。
蕭瑟瑟為耶律延禧生的兒子晉王耶律敖盧斡,在耶律延禧的六個兒子中排行第二,賢而有名望。
而耶律延禧的長子趙王耶律習泥烈,有些弱智,不可能做太子。
如此,不論從哪個方麵看,耶律延禧都應該立晉王耶律敖盧斡當作太子。
耶律延禧的第三兒子秦王耶律定,其母是元妃。
元妃名叫蕭貴哥,她的哥哥是蕭奉先。
蕭奉先是遼國的樞密使,他與耶律延禧的關係十分密切,是耶律延禧的第一寵臣。
蕭奉先一直想讓自己的外甥秦王耶律定當太子,這樣一來,他家就能一直昌盛下去。
但是,蕭瑟瑟家明顯比蕭奉先家尊貴,蕭瑟瑟明顯比蕭貴哥有名望,晉王耶律敖盧斡的聲譽明顯地高於秦王耶律定,而且晉王耶律敖盧斡也年長於秦王耶律定。
也就是,不論從哪個方向看,隻要有晉王耶律敖盧斡在,太子之位都不可能是秦王耶律定的
這讓蕭奉先很苦惱、很惆悵,他一直在找機會搬開蕭瑟瑟、耶律敖盧斡這兩塊絆腳石。
終於,被虎視眈眈的蕭奉先找到了一個機會——有人向蕭奉先報告:看見蕭瑟瑟的大姐與妹在軍中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