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奉旨挖角(求訂閱!)(2 / 3)

不過——

接下來,勝捷軍和西軍的好日子就過去了,由於沿途均有村民策應,方臘義軍得以進行有力阻擊,使尾隨的勝捷軍和西軍不敢貿然輕進,也讓勝捷軍和西軍以及跟著撈功的中央禁軍死傷慘重。

雙方也因此而僵持起來。

再蔡仍這邊。

與勝捷軍、西軍、中央禁軍那邊相比,蔡仍這裏簡直可以用遊山玩水來形容——因為離杭州太近,越州和明州的方臘義軍在方臘義軍撤走的時候,就已經跟著撤走了,因此,除了一些搞不清楚情況的人後知後覺的跳起來響應方臘起義以外,金吾軍幾乎沒有碰到任何抵抗。

在這種情況下,蔡仍也就一邊悠哉悠哉的繼續政教俘虜、一邊擴軍、一邊練新兵……

……

第六十六政訓處。

年輕的政委李未,正在親自帶領大家召開訴苦大會。

訴苦大會有一種魔力。

很多道理翻來覆去講多少遍,聽進去的人也不會太多,聽進去的話同樣不會太多。

但訴苦了之後就不一樣了,李未的話句句都在了他們的心坎裏,他們越聽越願意聽。

有些人甚至訴苦的淚水還沒擦幹,就死心塌地地成了蔡仍最忠誠的擁護者!

不過——

這樣的勝利還不算什麼。

因為對象是農民,是被剝削的階層。

在這方麵,李未等金吾軍的政工幹部有著豐富的經驗。

關鍵是,有在老部隊時經常參加憶苦思甜大會的蔡仍為他們指引方向。

真正困難的是對蔡仍從西軍挖過來的將士進行教導。

宋朝主要實行募兵製,尤其是在西北地區。

一經應募,終身為伍。

換而言之,這時當了兵,就得當一輩子。

因此,官軍、士卒與普通農民不同,尤其是積年老卒,他們已經徹底脫離了農民的行列,用對付農民的那一套,來對付他們,效果一定會大大折扣。

所以,必須得在原來的經驗上加以變通。

那怎麼變?

當然得從他們所受的不公平上變。

李未年紀雖然不大,但已經是一個“老”政工了,有著豐富的經驗,關鍵是他懂得改進和變通。

為了教導這些從西軍挖過來的將士,李未可以是做足了功課,他甚至將張俊等不少政治覺悟高的西軍出身的將領請來現身法。

張俊不是第一次參加訴苦大會了,因此他很有經驗。

所以,在李未一“誰先上來幾句”之後,張俊就大踏步的走上台,然後扯開了他自己的衣襟!

眾人看去,無不大吃一驚!

隻見,張俊身上竟然有大大幾十處傷疤!

張俊故作平靜道:“我叫張俊,十六歲就應召入夥加入西軍,一直與西夏打仗,我還曾隨大軍進攻過西夏的仁多泉,那幾年,我每戰都衝在最前麵,我想憑自己的武勇搏個光耀門楣封妻蔭子。”

頓了頓,張俊心有餘悸的又道:“好幾次,我都是死裏逃生,有一次,敵人的槍差一點就我胸口穿過去。”

這話的時候,張比劃了一下他自己的胸口。

眾人隨著張俊的比劃,都看見他胸口處的確是有一條猙獰的半尺多長的傷疤,有經驗豐富的,一眼就看出來了,這傷一定是長槍劃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