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三策(求訂閱!)(1 / 2)

“老臣有上中下三策以供官家參考。”

聽童貫有三策,趙佶問:“哪三策?”

童貫道:“上策,收冠軍伯之軍權,讓冠軍伯轉文官,待冠軍五十歲以後,再酌情讓冠軍伯掌軍。”

趙佶萬萬沒想到,童貫竟然一竿子將蔡仍支到了三十年以後,竟然想將蔡仍冷藏三十年,並且三十年以後還要酌情讓蔡仍掌軍!

“這……”

趙佶不禁有些遲疑!

如果要按照童貫所的去處理蔡仍,那一個絕世才,可就要沉寂三十年了!

趙佶忍不住去想:“童貫就這麼忌憚蔡仍嗎?蔡仍已經優秀到了這種地步?”

想了又想,趙佶搖了搖頭,道:“截至到目前為止,冠軍伯於朝廷有功無過,所以,朕不能因冠軍伯年輕,就如此對待冠軍伯,這會寒了冠軍伯的心,也會寒了下人的心。”

其實,這隻是趙佶的借口。

真正的原因是,蔡仍能打,現在趙佶需要蔡仍幫他收複燕雲。

這麼吧,想要收複燕雲,想要打這場國戰,趙佶就必須盡全力,以確保萬無一失。

在這個基礎上,趙佶勢必就要用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蔡仍和現在擁有完整建製、立即就能出動的金吾軍——除了蔡仍以外,不論派誰來統製蔡仍一手建立的金吾軍,都勢必會遭到金吾軍將士的抵製,進而陰奉陽違、將令不統一、四分五裂,最起碼短時間內會是這樣的,如此,輕則有可能會失去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重則有可能導致大敗,甚至是失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這個節骨眼上,童貫讓趙佶將蔡仍掛起、讓趙佶臨陣換將,是趙佶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得了趙佶的回複,童貫不禁有些大失所望!

可童貫也清楚,手握現在唯一能立即出戰軍隊的蔡仍,在這個時期幾乎是無可替代的,讓趙佶將蔡仍冷藏起來不用,幾乎是不可能的。

沉默了一會,童貫道:“中策是取消金吾軍的番號,將金吾軍並入勝捷軍,再派一些可靠之將來統製冠軍伯和金吾軍。”

“這……”

雖童貫的中策並沒有上策激進,但也屬於臨陣換將,也是兵家大忌。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你讓趙佶上哪去找一個能統製蔡仍的人?

蔡仍跑得太快了,像種師道、劉延慶等純武官,職位和級別根本就不夠統製蔡仍的。

而比蔡仍職位、級別高的,也不是沒有,像高俅、譚稹等不少人的級別和職位都比蔡仍高,還有不少文官的級別也比蔡仍高,可他們的資曆和威望又壓不住蔡仍。

唯一能夠在各個方麵都勉強壓住蔡仍的,就隻有童貫一人。

可童貫若是作為收複燕雲一戰的統帥,又不可能分身去統製蔡仍這區區五萬人馬。

更關鍵的是,不論派誰去統製蔡仍和金吾軍,隻要蔡仍不肯配合,都沒用。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再派個人去統製蔡仍和金吾軍,莫不如就讓蔡仍自己統製金吾軍,否則,既無用,又有可能會引起蔡仍的反感,進而弄巧成拙。

想通這些,趙佶將皮球踢回給童貫:“愛卿覺得誰能勝任合並起來的勝捷軍的都統製之位?”

童貫道:“老臣覺得劉延慶或可勝任。”

“或可勝任?”

趙佶品了品這四個字,不置可否道:“朕如果沒有記錯,劉延慶現在是宣正大夫(武階第五級)吧?”

童貫道:“官家您沒記錯,劉延慶是比冠軍伯低三級。”

趙佶沒話,他讓童貫自己,低了三級的劉延慶怎麼去統製蔡仍。

童貫道:“劉延慶與西夏作戰二十幾年,以功累遷鄜延路總管、馬軍副都指揮使,此次平方臘,他任都指揮使統製全軍,雖然沒有冠軍伯表現得那些搶眼,但表現得也算是可圈可點,方臘一夥能順利剿滅,他功不可沒,官家若是超擢一下他,他或許可以統製冠軍伯和金吾軍。”

趙佶心想:“劉延慶除了歲數比蔡仍大點以外,別的也沒強過蔡仍,讓他去統製蔡仍……完全沒有益處啊,而且還有可能會引起蔡仍反感弄巧成拙。”

念及至此,趙佶問童貫:“如果冠軍伯和劉延慶不和或者冠軍伯因受不了這個委屈撒手不管,這仗你準備怎麼打?”

童貫頓時語塞——趙佶這話直指要害,以童貫對蔡仍的了解,是有這種可能性,而且可能性很大。

見童貫不話了,趙佶搖搖頭,道:“如此是自縛手腳,愛卿覺得合適嗎?”

趙佶能想到的,童貫又怎麼會想不到?

可劉延慶已經是童貫能拿出來的最大的牌了,其他人就更不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