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時割勝州連穀、銀城置麟州,當時府穀為麟州一鎮。
五代時後晉建府州,宋太宗又建豐州。
至那時起,麟、府、豐就為宋河外三州,終北宋一代建製不變,直到如今的北宋末。
地處河外的麟府豐三州,地土相連,自成一體,它們在雲中、西河之間,與河東隔河相望,地位極為特殊,不僅是控扼西北、阻禦遼夏、屏蔽河東的戰略要地,而且又是“蕃漢雜居”的多民族地區,居民以黨項族為主。
北宋朝廷在這裏設置麟府路軍馬司,置於河東路的管轄之下,對其既不同於內地正州,也不完全同於西部地區的羈縻府州製和羈縻部族製,而是實行具有濃厚藩鎮割據、羈縻部族色彩的省地正州執政體製機製,把軍政權交付地方土豪首領掌管。
從唐末、五代以來,三州便由土豪大族首領折氏、楊氏、王氏世有,宋初一直沿襲此策,直到慶曆年間,朝廷派歐陽修視察河東,他上奏折仍建議“委土豪”,將軍政權交地方豪強。
麟州楊家,其實就是楊家將的原型,宋初大將楊業就是楊家人。
豐州王氏,原為河西藏才族,與西夏為世仇,因此世代為趙宋鎮守豐州。
不過——
隨著曆史變遷,麟州楊家和豐州王氏均已沒落,威望不振,無法掌一州。
在折、楊、王三族中,折氏崛起最早,執政時間也最長,幾乎與整個北宋相始終。
現在,麟府豐三州幾乎都在折家的控製之下,折家也幾乎達到了其家族的巔峰時刻,空前強大,有兵馬近三萬。
宋神宗熙寧初年,王韶開熙河,拓邊二千餘裏,收複熙、河、洮、岷、疊、宕六州,趙宋王朝遂將新開拓的領土置為熙河路。
這樣,宋朝在陝西就有了與西夏的沿邊五路,自西向東分別是熙河路、秦鳳路、涇原路、環慶路、鄜延路,加上關中內地的永興軍路,合稱陝西六路。
除此之外,河東路在河西尚有麟府豐三州,也與西夏接壤,因此,三州的兵馬也隸屬於西軍。
換而言之,麟府豐三州的兵馬,其實應該屬於童貫碗中的肉,而蔡仍要這三州兵馬的指揮權,屬於搶童貫的人馬。
不過蔡仍也有自己的理由,誰讓麟府豐三州的兵馬離自己的軍區隻有一河之隔,是收複雲地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劃分到自己的軍區,是理所應當的。
聽蔡仍要麟府豐三州兵馬的統製權,趙佶不禁有些遲疑!
倒不是趙佶舍不得麟府豐三州那兩三萬人馬,而是本來西軍就不多,蔡仍如果再將麟府豐三州那兩三萬人馬要走了,那本來就捉襟見肘的童貫,可就會更加捉襟見肘了。
而且,在趙佶心中,雲地如果收複了,那自然更好,萬一收複不了,那也沒什麼。
因此,趙佶更願意可著童貫這邊來。
但你要不將麟府豐三州的兵馬給蔡仍吧,又實在是不過去。
麟府豐三州的兵馬就在蔡仍要收複的雲地的邊上,並且扼守一方,不給蔡仍,無疑會增加蔡仍收複雲地的難度,關鍵是會寒了蔡仍的心。
另外,將蔡仍都從河北調到河東了,怎麼也得給蔡仍點補償不是?
所以,想了想,趙佶道:“這樣吧,讓折可求調一萬人馬去隨童太師收複燕地,剩下的麟府豐三州的人馬,全都由愛卿統製。”
這是一個典型的和稀泥的做法,屬於兩不相幫,又兩不得罪。
能得到麟府豐三州大半的兵馬,蔡仍也已經知足了,所以他道:“諾。”
蔡仍又道:“另外,臣想保舉延康殿學士詹度為河東轉運使,想調勝捷軍統製王稟為河東路馬步軍副總管,想調徽猷閣待製趙良嗣為隨軍高參,還望官家應允。”
一聽蔡仍要的這三個人,趙佶就有些頭疼!
你道為何?
隻因蔡仍要的這三個人全都是童貫的心腹。
趙佶想了想,搖頭道:“不行,童太師此行事關重大,切不能再削弱他的實力了。”
蔡仍不死心道:“三個不行,官家您怎麼也得給臣一個啊,嗯……就趙待製吧,他左右也不跟童太師北上,而臣這邊正缺一個可以跟遼金打交到的人。”
趙佶一想也是,便道:“好吧。”
蔡仍又張嘴,想繼續提條件。
趙佶見了,趕緊道:“就這樣吧,愛卿不許再要了,嗯……朕再給愛卿介紹一個人,此次他跟愛卿搭檔,陪愛卿一同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