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二年,趙構尋求出使金國的使者,宇文虛中毅然應詔使金,後被金軟禁。
轉年,由於宋金之間的關係略有鬆動,金人放宋使回江南,宇文虛中言道:“二帝未歸,我豈能歸?”,然後獨留虎狼之國。
由於宇文虛中儀表堂堂,文采卓然,金人愛其才藝,對他加以官爵。
宇文虛中欣然受之。
這使得後來的宋使洪皓等人很鄙視宇文虛中。
實際上宇文虛中心中懷有更大的抱負,忍辱負重,以成將來之大事——他在金國,每每派人持密信告以金國虛實,金人每次南侵,他都想方設法予以阻勸,真正是身在金營心在宋。
可恨的是,秦檜為報答金兀術在宋金和議中要求南宋朝廷保證不能輕易廢掉宰相(即主和的秦檜),他便把宇文虛中為宋國內探的實情告予金國,更有甚者,秦檜為金人出謀,盡遷宇文虛中家屬於金國。
宇文虛中得訊,密奏趙構,若金人索取我家屬,請告知他們我的家屬早已在靖康亂中失散。
不料,趙構不僅不保護這個功臣,反而親自下詔派人前往時在閩中的宇文虛中一家,一個不留,全部派人監視著送往金國。
被趙構、秦檜出賣的宇文虛中被金人殺害,全家百餘口也遭屠戮。
《金史》稱宇文虛中因恃才輕肆被女真貴族以文字案致死,《宋史》也大概如是。
直到清朝,清人袁枚在《隨園隨筆》摘選散佚的宋人施德操筆記時,發現有這樣一條驚人的記載:“紹興十五年(十六年?),(宇文虛中)謀挾淵聖(宋欽宗)南歸,為人告變。(宇文)虛中急發兵直至金主(金熙宗)帳下,金主幾不能脫,事不成而誅。”,蓋世膽魄,是在可歌可泣!
宇文虛中在金國當國師時,給使金的楊安一封“礬書”,讓他把情報傳回南宋。
所謂“礬書”,就是指用明礬水寫的書信,這種書信筆跡一幹就變成了一張白紙,得重新沾水才能現出字來,算是一種古老的密信。
宇文虛中怕礬書被人識破,所以書信內容乍看隻是一部佛經和經後的“跋語”(後記)而已,其實秘密全都藏在那跋語裏。
在跋語中這樣寫道:
“石頭雙林,雖未出世,氣象已咄咄逼人……當堅其心,有進無退,眾魔將降,吾道自勝。”
所謂“石頭”是指耶律大石;“雙林”則是指兩位林牙,也即耶律大石林牙和耶律佛頂林牙;“魔將”是指女真人;“吾道”是指南宋朝。
這段話看上去都是些神神鬼鬼的妄語,真實含義卻是,最近耶律大石和耶律佛頂的勢力變得極為龐大,如果能夠與之聯絡,請他們大舉進攻金國,咱們宋國就有收複中原的希望。
宇文虛中希望楊安把這份跋書傳遞給張浚,再由張浚奏報給趙構。
那時,耶律大石已經建立了西遼,手下精兵強將無數,並準備派七萬騎兵殺回來,而耶律佛頂也在可敦城聚有幾萬騎兵,如果能與他們取得聯係,夾擊金國,南宋則有很大的可能性收服長江以北的舊土。
可惜,趙構一心隻想著投降、和談,不奢望恢複中原,重整河山,宇文虛中的一番苦心,也就化為了泡影。
耶律大石就不了,那是曆史上數得上數的梟雄,那是能稱霸中亞的頂級俊才,那是在遼國極度勢微的情況下還戳破了北宋大國泡沫的頂級戰將。
而這耶律佛頂,雖然比不了耶律大石,但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至少現在包括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跟耶律大石齊名,並稱“雙林”。
此次帶兵來阻擋嶽飛、張憲、楊再興等人的,就是西南招討使耶律佛頂所率領的一萬馬軍。
雖然因為要聚集兵馬耽誤了不少時間,但雁北平原到底是遼國的主場,所以此戰還是遼軍占據著主動。
通過訊點傳回來的消息,耶律佛頂推斷,從雁門關出來的這支宋軍,必是來攻打應州的。
基於此,耶律佛頂選擇在河陰與之決戰。
河陰之地,有一道深淺不一的河,不熟悉該地形的軍隊,在過這條河的時候,勢必會落於被動。
另外,離河陰兩裏多遠的地方,有一片鬆樹林,可藏數千人馬。
耶律佛頂在到了河陰之後,立即派手下大將帶著三千馬軍去那片鬆樹林藏起,準備以這三千馬軍作為勝負手。
布置妥當了之後,耶律佛頂一邊派探馬探明宋軍的動態、一邊休整,準備以最好的狀態一舉打敗來犯之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