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黼眼睛一亮,連忙問道:“出來聽聽。”
張世禮:“收複燕京,乃我大宋舉國之大事,大宋全體子民都應該出力。如果不能出力,那就應該出錢。從全國範圍內,按照人頭收取免夫錢,這不就成了?”
王黼頓感豁然開朗,稱讚:“高見!”
今日,王黼所的辦法,其實就是這個免夫錢。
聽了王黼的建議後,趙佶有些猶豫:“這不就是募捐嗎?百姓能人人出錢嗎?”
王黼:“這與募捐有所不同,這跟收稅有些相似。為保證專款專用,臣建議,在三省設置一個專門機構,就叫經撫房,全權處理收複燕京所需軍費問題,不用樞密院過問,由臣本人親自掌控,以保證北伐所需一切費用能及時到位。”
所謂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作為中央政府機構,三省產生於不同曆史時期,其組織形式和權力範圍,在發展過程中也各有演變——尚書省產生於東漢,當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則形成於三國時期。到隋朝,三省才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構成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三省在唐朝得到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長官叫中書令。門下省是審核機構,長官叫侍中。尚書省是執行機構,長官叫尚書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長官稱為尚書。三省六部製是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製係統。
但北宋初期的政權體製與隋唐有些差別——三省名存而實亡。在宋神宗元豐改製以前,北宋實行的是二府三司製。二府即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分別掌管政務和軍事。中書門下又叫政事堂、東府,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樞密院又叫西府,長官稱樞密使,又稱樞相。三司即戶部司、度支司、鹽鐵司,三司號稱計高官官稱三司使,又稱計相,主管全國財政。這樣,政、軍、財三權獨立,互不統屬又相互製衡,他們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如果,三省六部製是從程序上對相權的削弱,那麼二府三司製則是從實體上對相權的消弱,目的都是加強皇權。
到了宋神宗親自主持官製改革,撤銷中書門下,恢複唐初的三省製度,將朝廷政權體製變為三省一樞密院製。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是首相,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是次相,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為副宰相。三省既掌管政務又掌管財務,樞密院依然主管軍事。
政和年間,蔡京擔任太師,將尚書左右仆射改稱“太宰”和“少宰”,他自己則開創了總領三省的先例。
而現在,總領三省的便是少師王黼。
應該,成立經撫房是王黼的一個創舉。
趙佶很喜歡帶有創意的提議,這可能與他的思維中廣泛散布著的藝術細胞有一定的關係。
而在政治決策中,如果摻進去藝術思維,其結果恐怕會很危險。
在得到趙佶的同意後,王黼馬上開展工作。
王黼的工作作風也是雷厲風行,他迅速向全國各路府州下達指令,要求他們限期完成免夫錢的征集,並派督查官員下去,對各路府州的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嚴格考核,與官員的政績和升遷掛鉤。
不久,六千二百萬緡錢,便陸續轉入經撫房。
蔡仍要的糧食和物資終於在數十萬民夫的押送之下開始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