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才女、花魁、三位帝姬(下)(求訂閱!)(2 / 3)

就在這時,來了一個一看就很幹練的少婦。

她一到,就自我介紹道:“見過諸位娘子,奴家李欒氏,官人是李寶,從現在開始,一直到雲地,就由奴家來為諸位娘子服務,諸位娘子不論有什麼事情,都可以派人去找奴家,奴家平時就在把頭的船艙中……”

……

自從耶律延禧離開遼南京(燕京)去了鴛鴦濼,南京留守耶律淳等人便與耶律延禧失去了聯係。

耶律淳心急如焚,在這種關鍵、這種要命的時刻,一國之君怎麼能杳無音訊呐,這不是取死亡國之道麼!

耶律淳一連派出去了數波哨探四處打探耶律延禧的下落——他想要找到耶律延禧,最好能請耶律延禧回到燕京坐鎮,率領遼國軍民抵抗金人的入侵。

結果,打聽來打聽去,關於耶律延禧的傳言越來越多——有的他已經被宋軍俘虜了,有的他已經被金軍俘虜了,有的他已經戰死在鴛鴦濼了,還有的他已經逃到西夏投靠西夏皇帝李乾順去了。

總而言之,傳言雖然不少,可是卻沒有人知道,耶律延禧現在到底在哪,耶律延禧也一直沒有派人來聯係過燕京留守的群臣,讓燕京留守的群臣在心急的同時,又不禁恨得牙癢癢!

耶律淳是遼興宗的孫子,耶律延禧得稱他為皇叔,他父親就是遼國很有名的前兵馬大元帥耶律和魯斡。

耶律淳留守燕京至今已經十二年,深得民心,因此,燕人都稱他為燕王,又稱他為九大王、覃湘大王。

作為燕京城裏遼國的最高長官,作為皇室後人,耶律淳很為遼國的前途和命運擔憂。

麵對眼前亂局,耶律淳其實很想有所作為,可他又深感束手無策。

大遼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草原帝國,現在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這晚上,耶律淳在王府中自酌自飲。

他覺得,惟有酒精才能麻醉他自己的痛苦精神,才能稀釋他自己的無限悲涼。

耶律淳的王妃蕭普賢女在一旁輕聲勸道:“別喝了,王爺,酒是穿腸毒藥,喝多了傷身。”

耶律淳長歎一聲,道:“想不到我大遼二百多年的基業,就這樣毀於一旦。你,我們這些無能的後人,有何臉麵去見先祖?我耶律淳愧對列祖列宗,愧對蒼,愧對萬民啊!”

蕭普賢女:“這樣等下去也不是辦法,現在燕京城裏數您輩分高、威望高、職務高,您應該出麵召集眾臣商量對策,不定大家能想出什麼好的主意來。”

其實——

蕭普賢女對耶律延禧更失望,不,可以,對耶律延禧恨之入骨。

這可不僅僅是因為耶律延禧昏庸無道,將大遼帝國敗壞到了這種程度,裏麵其實還有其它原因。

耶律淳的王妃於十一年前過世,耶律淳於是於九前年娶了當時的遼國第一美人也就是十七歲的蕭普賢女為續弦。

不想,耶律延禧看到自己的嬸娘年輕貌美,竟然動了歪心思,想要與之苟且。

可蕭普賢女是一個極為心高氣傲的女人,曾立誌非英雄不嫁,因此她根本就看不上耶律延禧,對耶律延禧的暗示,不僅不回應,還寫詩暗諷耶律延禧昏庸無恥。

耶律延禧大怒,於是便以蕭普賢女的弟弟蕭敵裏與耶律章奴謀叛為由,將蕭普賢女囚禁在遼上京。

後來遼上京失陷,耶律延禧又將蕭普賢女囚禁在遼中京。

直到前不久,蕭普賢女才趁遼中京混亂之際逃出了遼中京,然後逃回到燕京,與耶律淳團聚。

可以,如果沒有這場大變故,蕭普賢女可能至死都得是耶律延禧的階下囚。

蕭普賢女又:“現在國家還沒有滅亡,可皇帝竟然找不到了,這不是荒唐嗎?如此下去國運豈能久遠?”

耶律淳點點頭,道:“你的有道理。”

爾後,耶律淳抬頭望了望窗外,隻見窗外夜色茫無涯際,既沒有月光也不見星光,地之間一片昏黑,濃濃的黑色最讓人感到壓抑,悲涼、感傷、慨歎、悵惘混合在一起攪拌在一起,湧上了他的心頭。

此時,遼國漢人(南府)宰相李處溫家的密室中,有三個人正在秘密策劃一件大事。

這三個人分是:李處溫,李處溫的族弟李處能和他兒子李奭。

李處溫身材瘦,短精幹,雙目炯炯有神,他低聲道:“我已同蕭幹聯絡好了,都同意擁戴燕王為帝,明一早,大家都到燕王府去勸燕王登基。”

“大石林牙是個什麼態度?”李處能問。

李處溫笑笑,道:“就是他最先提出來的擁立燕王為帝,他那裏完全沒有問題……就是張琳,我還沒有跟他。”

張琳原來也擔任過南府宰相(地位相當於現在的蔡京),後來是沈州城守軍統帥,因丟失沈州城池受到群臣抨擊,從那時開始萎靡不振。

耶律延禧在離開燕京之前,曾安排張琳與李處溫一同協助耶律淳守衛遼燕京,因此,張琳算是現在的燕京城中掌權者之一,也算是耶律延禧留在燕京城中看著耶律淳的人。

李處能:“立即去把他請來,今夜就跟他講明,以防滋生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