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再次出兵(求訂閱!)(1 / 3)

六月中旬,蔡仍親率十萬大軍東進,以嶽飛和韓世忠分別為左右先鋒,目標雲東的儒州和媯州。

媯州(後世河北懷淶縣),以媯水為名,得媯州。

媯州的地理位置過於艱險,是鎮守東、南、西、北要道的重中之重。

媯州以北,另有一巨石稱獨石,獨石之處有一山口,這就是著名的獨石口。

獨石口處,是燕雲十六州,最靠北的軍事要地,其重要性還在於,它是外族入侵的第二條重要通道——它的北麵,基本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無任何可守的然屏障,穿過草原可直達漠北。

正可謂,北上獨石搗黃龍,南下新洲互為呼應,東與儒州隔山遙望,西去雲、代相輔相成,一關獨大北鎮塞上,一水獨寒威震邊關。

素有媯、儒、新州靈活多變,也能獨來獨往威震一邊。

由此可知其重要性。

儒州(後世北京延慶)。

儒州的重要性,已超出了州的重要性,自古以來,僭越於兵家之上的凶險之地。

丟掉儒州,就等於丟掉了燕雲之首。

失去儒州,就等於失去戰前優勢、失去了全局主動。

得到儒州,就等於得到了搏殺的先機。

儒州關係到整個“燕雲十六州”戰略要隘,左右平衡,前後支撐。

正可謂,博弈下可先機吞並,衛戍時亦後發先至,實是紐帶上的心跳,虛無戰略上的飄渺。

又雲,北國之春壩上,南國之俊嶺下,中山之瞿霧裏,獨石之後雨中,晨幕朝陽疊翠,夕印殘陽如血,勃發之地龍行,磐石之狙牢固。

另外,媯、儒二州還是燕京門戶居庸關的屏障(媯州和蔚州還是紫荊關的屏障。)

總而言之,媯、儒二州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初耶律淳得知蔡仍正在雲西攻城略地,立即派忠於大遼的兩員老將吳庸和馬人望分別駐守兩州,並允許他們自行招募人馬抵抗蔡仍的入侵。

吳庸和馬人望分別到了二州之後各招募兩三萬忠於大遼的忠臣義士,堅壁清野,焦土抗擊,硬生生的擋住了嶽飛和韓世忠的進攻,讓準備東進的蔡仍在這裏寸步不前,也給日落西山的大遼帝國挽回了點尊嚴。

……

北遼既有吳庸和馬人望這樣對大遼死忠的人,也有心思靈活為自己打算的人,比如北遼的宰相李處溫。

當初,趙良嗣還在遼國的時候,跟李處溫的關係就不錯,兩人甚至曾約定共同降宋。

後來,宋軍北上,北遼形勢糟糕至極之時,李處溫就動了降宋的念頭,甚至還幫著大宋勸耶律淳向大宋稱蕃。

可以,李處溫一開始時還是很成功的——在他的暗示下,耶律淳動了向大宋稱蕃的念頭,甚至連使者都派出去了。

可李處溫千算萬算,都沒有算到,大宋在這個關鍵時刻被蕭幹和耶律大石打得大敗而歸。

因為蕭幹和耶律大石將宋軍打敗,遼軍上下皆認為宋軍不堪一擊,所以都要求跟宋軍決戰到底。

另外,漢臣之中,像左企弓等人,也明確表態,寧肯降蔡仍、降金,也決不降宋——他們對大宋一肚子氣憤,認為大宋破壞百年盟約,出爾反爾,很不誠信,耍心眼,關鍵是武力不行,根本靠不住,不足以拯救大遼。

不過——

李處溫並沒有因此就放棄降宋,他主動跟童貫聯係,要將燕京獻給大宋。

這使得本來想撤走的童貫和蔡攸,最終選擇留在雄州再看看,然後再做計較。

李處溫的確是在盡心降宋(降金也行,總之,他認為北遼是不可能獨存了),可他卻苦於他自己手中沒有任何武裝,哪怕他差一點當上了兵馬都元帥。

這裏順便一句,耶律淳讓主張降宋的李處溫當兵馬都元帥,有很大可能也是希望李處溫帶著北遼降宋向大宋稱藩。

遼軍現在被分成了好幾塊。

除了在儒、媯二州駐紮和防守居庸關、紫荊關、古北口等要地的遼軍,其餘遼軍大約分成了四部分。

一部分掌握在蕭幹手裏,主要駐紮在範村一帶。

一部分掌握在耶律大石手裏,主要駐紮在新城與白溝河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