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殊死反撲(求訂閱!)(2 / 2)

可禁軍之中哪還有什麼能戰的人馬——禁軍中能戰的,其實隻有金吾軍,除了金吾軍以外,其餘能戰的人馬差不多都在平方臘一役之中被打殘了。

高俅實在是沒有辦法了,便將此事推諉給了他的副手殿前司副都指揮使梁方平。

梁方平接到了這個燙手的山芋之後,直接就又把它傳給了何灌。

何灌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從禁軍中篩選出了兩萬勉強能戰的將士,又在京師的遊民(流氓地痞)中間臨時招募了二萬新兵。

後來,也不知是誰提起,衙內軍曾隨蔡仍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可以充當此次北上的中流砥柱。

於是,趙佶欽點梁秉聰為統製官,率領衙內軍作為主力,北上為國爭光。

劉延慶實在是不敢想象,這樣一支軍隊怎麼打仗?

事實上,這支軍隊上下全都沒有想過打仗的事,他們此去隻是為大宋壯聲勢的,順便撈點軍功,以便將來謀個好差使,打仗的事自有西軍和其他軍隊去。

趙佶並不知道,他給劉延慶配的這支大軍是什麼成色,趙佶隻知道他又給劉延慶配了五萬大軍。

另外,趙佶大手一揮,將所有河北軍隊全都調去北上,大致一算,他給劉延慶配了整整二十萬大軍。

再加上本就在邊境的十數萬大軍,以及趙詡(董龐兒)、張關羽等義軍的鄉勇軍。

這次宋軍共有四五十萬之眾,對外宣稱百萬。

從給劉延慶配的大軍的人數上就不難看出趙佶對劉延慶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的,同時也不難看出趙佶對燕京的勢在必得。

臨出征之前,趙佶在延福殿接見了劉延慶。

趙佶:“平定方臘時,劉卿擔任都統製立下了大功。這次北伐收複燕京,朕斟酌再三,決定再次委任劉卿為都統製,希望劉卿再接再厲,再立新功。”

趙佶將一麵旌旗、一條金槍、一件禦袍、還有一根色彩斑斕的束帶賜給劉延慶。

同時,趙佶還賜予劉延慶“七寶”。

這“七寶”分別是:黃金、白銀、琉璃(寶石)、頗梨(水晶)、硨磲(海貝殼)、真珠(珊瑚珠)和琥珀。

劉延慶跪地謝恩,激動地:“臣沐浴皇恩,衷心謹記陛下教導,定當赴湯蹈火,粉身碎骨,血沃燕山,誓將大宋旌旗插上燕京城頭!”

如果,今年四月第一次出兵時,趙佶並不想真的與遼國開戰,他希望能不戰而勝,那麼這次出兵趙佶的想法與上次可就大不相同了——趙佶希望這次軍隊動真格的,真刀真槍地用武力將燕京收複。

所以,對於作戰的指導思想和具體的軍事部署,趙佶沒再幹涉——他希望童貫和劉延慶能見機行事,一舉完成收複燕京這個他們大宋已經謀劃了好多年的戰略構想。

……

七月底,經過五十多的攻打,嶽飛終於將儒城攻打下來。

城破之後,嶽飛派人一清點,儒城中隻剩不到一萬老幼婦孺,其餘之人全部戰死。

而且,在城破的前一刻,吳庸將儒城中僅剩不多的糧草焚燒一空,率領剩下的人跟金吾軍血戰到隻剩幾百,直到吳庸戰死,他們才徹底放棄抵抗。

無獨有偶,韓世忠那裏的情況更糟,他們一直打到八月初,才打下媯城。

城破之後,韓世忠派人一清點,偌大的媯城中,隻剩六千多人,而且這些人幾乎都是老幼婦孺,成年男子大多都已戰死。

另外,韓世忠還打聽到,馬人望早在十幾前,就被金吾軍的一窩蜂火箭給射死了,在那之後,是媯城中一個名叫“趙忠”的漢人文官率領城中之人殊死抵抗——在城破之前趙忠將他一家老全部殺死,之後自刎身亡。

蔡仍原以為,儒、媯兩城就是自己的盤中餐、嘴邊肉,自己想吃掉,隨時可以吃掉。

不想,儒、媯兩州竟然這麼打蔡仍的臉,讓蔡仍終於知道,一個昔日的大帝國的臨死反撲有多可怕。

不久前投效蔡仍的李石,曾私底下跟左右:“兩朝太平已久,白發老人都沒見過南北兩國動用刀槍,現在忽然廝殺起來,真是叫人擔心啊。你們南人總是,燕人思漢,其實,燕地割給契丹已接近二百年,燕地百姓與契丹皇帝豈能不產生君臣父子之情?”

這話很快就傳到了蔡仍耳中。

之前,蔡仍對此毫不在意,以為這隻是一人之言。

直到這兩仗打完,蔡仍才知道,李石所言不假。

這也讓蔡仍決定暫緩武力攻取燕京,讓燕京的問題再發酵一段時間,使燕京完成最後的殊死反撲,再出兵收複燕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