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誰的責任?(求訂閱!)(2 / 2)

蕭幹現在還不知道蔡仍的“傷”已經好了,這是他的計策。

結果,蕭幹的話,王淵在營帳外聽得一清二楚。

後半夜,王淵悄悄解開束手的繩索,然後躡手躡腳地走到營帳門口。

見外邊無人,王淵彎腰順著營帳一側悄然溜走了。

王淵冒著寒風泅渡盧溝河,爬上南岸,然後奮力朝宋軍軍營跑去。

此時,心裏有事的劉延慶還沒有入睡。

突然!

本來不知去向的王淵,衝進了劉延慶的大帳,隨即大聲道:“大帥,大事不好,蔡仍的傷好了,遼國投降蔡仍了,明日蔡仍就要親起三十萬大軍與咱們大決戰!”

一時之間,劉延慶沒太聽清王淵喊得是什麼。

一見王淵,劉延慶就氣不打一處來,要不是因為王淵丟了糧草,他也不用這麼被動。

因此,見王淵在那大呼叫的,劉延慶嗬斥道:“丟我糧草,闖我大帳,好好好,你真當我的刀不利?來人啊,將王淵推出去砍了!”

王淵哭道:“將死不足惜,但求大帥務必容將幾句話!”

劉延慶道:“你還有什麼好的?”

王淵道:“將之所以冒死逃回來,就是為給大帥您報個信,蔡仍的傷好了,遼國已和蔡仍聯合了,雙方組成三十萬大軍,明日便要渡河跟咱們大決戰,大帥務必早想應對之策啊!”

這回,劉延慶才聽清楚王淵得是什麼,他一把抓住王淵的衣領,問道:“你什麼?再一遍!”

王淵趕緊又了一遍。

劉延慶聽罷,有些忐忑不安,他心道:“這是真的?還是蕭幹在用計?據蕭幹此人詭計多端……”

躊躇了一會,劉延慶讓人將他兒子劉光世叫來商量。

劉光世聽過之後,不信道:“蔡仍受那麼重的傷,這就好了?再者,要投降,遼國早就投降了,怎麼可能等到現在?而且,遼國就是要投降,第一選擇也是咱們大宋,怎麼可能是蔡仍,蔡仍何德何能,也配遼國向他投降?”

王淵爭辯道:“這是我親耳聽到的,句句是實,如有半句假話,我願遭打五雷轟!”

劉延慶在大帳中來回走了一會,然後停下,道:“不管真假,這裏都不能再待了。”

早在白的時候,劉延慶就派人給童貫送了一封請求撤退的報告。

正巧,童貫和蔡攸給劉延慶的回信到了。

回信不是正式公文,而是一封寫在一張很精美的竹紙上的便箋。

便箋是這樣寫的:“仰相度事勢,若可以那回,量可那回,不管有誤軍事。”——“那回”是宋人口語,是撤軍之意。

童貫和蔡攸的大概意思是,讓劉延慶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決定是否撤軍,但不可耽誤軍事。

童貫和蔡攸此刻遠在雄州,對前方戰場情況很不了解,因此,他們讓劉延慶酌情處置,應該是有道理的。

而劉延慶之所以要急著撤軍,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自從郭藥師和楊可世兵敗燕京之後,劉延慶心裏一直很緊張,因為他知道自己率領的這支大軍根本就打不了大仗,若迎戰遼軍必一敗塗地,到那時想撤就來不及了。

二是,劉延慶一直主張應借助金軍的力量來進攻燕京,根據宋金盟約,金軍應該從北往南夾擊燕京,可是金軍至今仍按兵不動,所以他們宋軍也應該退兵,擇機而動。而且,劉延慶知道馬擴已經去北安州與金人談判去了,他想等談判有了結果以後,根據情況再出兵北上也不遲。

當晚上,劉延慶就想下令撤退,可劉光世堅決反對——劉光世認為,現在已是深更半夜,人馬都已熟睡,若忽然下令撤軍,一定會造成混亂,進而給敵軍可乘之機,所以,即使撤退也要等亮以後再下令。

這一夜,劉延慶過得是提心吊膽,毫無睡意。

拂曉時分,劉延慶才迷迷糊糊的入睡。

可劉延慶剛睡著,王淵就跑進大帳報告:“大帥,大事不好,北岸舉火了,遼軍很可能要發動進攻了!”

劉延慶大吃一驚,急忙與兒子劉光國、劉光世一起跑出營帳,然後來到河岸觀察,果然見河對岸有火光四處燃起。

劉延慶匆匆回到中軍大帳,隨即下令:燒毀大營和輜重,全軍向白溝方向撤退。

命令下達了之後,劉延慶立即騎著一匹大白馬在一大隊親兵的保護下往南奔去。

各軍接到命令,立即燒營帳,毀輜重。

隻見,人喊,馬叫,一片混亂。

劉光世見隊伍如此混亂,急得直跺腳!

劉光世趕緊命令自己所屬各營共兩萬多人到左前方的蟒莊集結。

劉光世預感到,自己老爹這次可能要犯下一個極其嚴重的錯誤:“此時如果遼軍趁機過河追擊,將如何是好?”

所以,劉光世決定,自己率隊斷後,掩護大軍撤退……

……